在王磊的印象中,風格是一位演員演技成熟的標誌,是一種很難具體形容的東西。
如果具體形容就是看到那個人的表演,就會產生:“果然隻有他才能做到”這樣想法的東西。
他的演技老師錢老師在這方麵也強調過,新人千萬不能強求風格,因為風格是一個自然而然產生的東西,就像花開之時必然會散發出的香味。
所以魯達的答案沒有得到王磊的同意,王磊委婉說道:“我想我這個層次的演員,還是不要去想風格會比較好。”
“魯達想說的不是你想的風格,而是更實在的東西。”伍倫知道魯達已經懂了,所以他開口解釋道:
“我們有個專門的術語:生活化。你的表演太過生活化了。”
演戲最基本的要求當然是演得像。
但很多人,包括早期的大家們都走進過一個誤區:演戲演得像其本質是讓觀眾覺得像,而不是真的演得和生活中的某人一樣。
這兩者看似要求接近,實際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生活中的人是複雜豐富的,他的動作太過隨性沒有焦點。這樣的人出現在舞台上隻會讓觀眾失去興趣。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吃東西,沒人會花錢去看演員真正吃飯,即便這些演員是俊男美女。
所以演員需要提煉吃飯這個動作,將其凝成幾個關鍵的點。通過展現這幾個點,讓觀眾意識到角色在吃飯。
當觀眾有了這個意識,他的注意力就會被調動起來,如此一來觀眾也就入戲了。
這點在喜劇中尤其明顯,比如小品《吃麵條》,演員通過滑稽的表情,誇張的肢體動作讓明明不存在的麵條仿佛真的存在,更讓整個吃飯的過程妙趣橫生。
戲劇是提煉的生活,這點不僅體現在劇本上,也體現在演員的表演上。演員的動作要有戲劇感,而不是完全生活化。
“當然,我說得話你別說出去,這隻是我個人的理解。”伍倫衝兩個年輕人擠擠眼,“我知道有些人要是聽到我的見解,恐怕就會大發雷霆向我開戰了。”
他是話劇出身,自然會特別強調戲劇感。
但有些電影起家的導演就很反感刻意設計的表演,認為表演應該是真實的反映。
抱有這種觀點的不乏成名大導演。以伍倫如今的地位,他的觀點一旦泄露出去,許多學術期刊上估計又會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伍倫可不想做那個引戰的討厭鬼,尤其是在梅蘭獎前夕。
王磊沉思一會,總結道:“您是說,我該嚐試讓我的動作更凝練,更戲劇化。而不是完全依照內心的想法?”
這其實還是表現派的理論,這些標誌性的動作就是拐杖。
“對也不對,確實是嚐試動作戲劇化,但要發自真心。”伍倫皺起眉,一邊在大腦裏組織語言,一邊思考該怎麼解釋這件事:
“我不知道你的老師有沒有說過,其實並沒有什麼三大流派,表演的第一要義從來都是發自內心。”
他是導演,對於演員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你要相信你就是這個角色。隻不過體驗派說角色就是你,方法派說我就是角色,表現派說我在演這個角色。可你看,是不是殊途同歸?”
“但這隻是第一關,無論你是遵照哪個理論,你都要意識到你的表演是為劇情服務,為觀眾服務的。”
“你的麵部表情很豐富,如果是電影你這樣演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