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蒲有些鬱悶,她還沒有和師兄們道別呢,這也太突然了吧。
她其實有點舍不得,這所道觀是明朝時修建的,坐落於山腰上,似乎是某個道士用“氣功”為當地的官員治好了病,官員為了表示感謝他而建的,到現在,道觀雖然有些破,但被師徒幾人收拾得井井有條。
道觀的生活很簡單。
早晨7點起床,兩個師兄先去打水,她就去做飯,食材是她和師兄們每月初下山買來的,至於菜大多是自己種的,他們後院有一片地,自己種了些西紅柿、白菜、土豆等等,早上的飯很簡單,一個饃,一碗茶,或者一碗粥。
吃完飯後張蒲和二師兄就要整理院子、做農活,這時師父會給大師兄上早課,內容大多是道家典籍或修煉方法,大師兄上完課後,師父就接著教二師兄,而大師兄趙同虛就會和張蒲一起做農活,如此輪換著來,等張蒲下課後,師父就和他們一起勞作。
吃過午飯,師徒四人回到自己的居所打坐,直到一個時辰後才會起來。
張蒲…打坐後已經是半下午了,她被師父趕出來後,從山裏走了兩個多小時,終於到了有人的地方,村裏的人認識她,也知道這山裏有道士在修行,因此張蒲很容易就找到一戶人家借宿,村裏的人聽說她要去城市裏曆練,第二天走時,還送給她一些東西。
張蒲道了謝,行了拱手禮,就坐著村民的順風車進城了。
在車上,她把包打開,裏麵有她的身份證,銀行卡,一套衣服,一把小刀,一本《道德經》。
《道德經》是張蒲的手抄本,並不是市麵上的譯本,事實上,市麵上的譯本對《道德經》的解釋並不全麵,有從養生方麵研究和注釋,有從哲學方麵研究和注釋的,還有從科學和管理等方麵研究和解釋的。
有人認為此書是一部養生學著作,有人認為此書是一部哲學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政治學著作,有人認為是一種兵法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等等,眾說紛紜。這些理解都比較片麵,他們從各個方麵理解道,以常識的觀點說明道,由此偏離《道德經》的本來意義,埋沒這本書的重大價值。
舉個最簡單例子,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道家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消極避世,事實上,“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大有作為,是不追名逐利的“大為”,也是無私無欲、無執無偏的恬淡無為。可能還是有人不明白,那就再舉個例子:
小明為了考試得第一,從而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和同學的羨慕,以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刻意學習,因而他會被欲望充滿,追名逐利,失去自我,這就是“有為”。
反之則是無為。
無為和有為,不是做不做事的區別,而是做事時的態度的區別。
道教內部對自己的基本經典《道德經》有傳統的理解,這種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庭徑,道教對此書的秘機是師傅口授,代代相傳的,對其璿機奧義是在修真養性的長期實踐中理解、頓悟的。
因此張蒲在早課上會根據師父的講解做筆記,雖然三年裏,她已經學完了道德經,但總歸是理論上的,她很缺乏實踐,《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理,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真正明白,正如師父所說:“道在眾生中求。”
想到這,她歎了口氣,或許自己離“一念不起”還差的遠呢。
彼時,道觀內,張蒲的大師兄有些擔心地問:“師父,張蒲一人真的能行嗎?我先前下山曆練時,不是師父您和我一起去的嗎?”
二師兄李天合也奇怪道:“對啊,當初您不也是陪我一起去的嗎?怎麼張蒲您就…而且,她是我們中悟性最好的,有您指點,她可以少走彎路,應該很快就能突破瓶頸了啊……”
“她和你們不一樣,正是因為她沒經曆過社會的熏陶,雜念少,悟性好,對於理論知識學得很快,半點挫折都沒有,但是,沒有被世俗所浸泡過的人,又怎能真正明白書中的道理呢?她必須先跌到穀底,才能向死而生。”
“啊——師父,我明白了,張蒲之前就像背書一樣把書中的道理記住了,可她隻有自己經曆一些事,才能真正明白這些道理,如果這時候您插手,反而會不利於張蒲的修行。”二師兄恍然大悟。
大師兄若有所思,道:“張蒲的膽子太小了,讓她一個人,也有利於提升她的膽量。”
陳隱聽了徒弟們的話,沒有說什麼,隻是眺望遠方,青山綠水間,他顯得那樣慈祥、超然物外。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48917/482405466.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