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子嗣之事,嚴白虎是無心戰局,可當他回過神來,僅僅是一個舉動,便是猶如那巨石落入了平靜的湖麵中,頓時是激起了無數波瀾。
隻不過麼,古代的信息傳遞速度比較慢,因此,其餘各方的反應,也來的比較遲緩。
而麵對嚴白虎突襲,於禁的謹慎,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使得他在第一時間,就親自奔赴官渡港,是暫且穩住了局麵。
之後,不管是徐晃還是荀彧,他們的決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要將嚴白虎的部隊阻隔在黃河之上,決不能讓其輕易登陸。
但在這個時候,是還有一個問題,擺在他們的麵前。
嚴白虎奇襲官渡港,這也就意味著,他們雙方的協議是出現了裂痕,而其進攻呂布,本身就是在裝模作樣,並非真正的生死之戰,既如此,那要不要就此從濮陽收兵呢?
而在這個問題上,荀彧果真不愧是天下一等一的謀主,其反應是最快,即刻就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那就是,不撤兵。
且他也是事先預料到,徐晃可能會做出保守的判斷,也就是說,徐晃是可能會選擇撤兵,以保證陳留城的安全。
也因此,荀彧是立即派遣了信使,前去給徐晃報信,另外是命令李典,率領8000騎兵,從許昌出發,直奔濮陽而去。
至於說,荀彧做出判斷的依據麼,主要是有這麼兩點。
第一個點,就是其最根本的目的,或者說是目標。
自始至終,不管是三番幾次拒絕嚴白虎的協議也好,還是之後又同意簽署協議,繼而裝模作樣進攻呂布也好,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拖延時間,也就是為曹操攻伐雍涼二州爭取時間。
而第二個原因,就在於,荀彧可是非常清楚,目前,曹操的主力部隊,已經是全部集結在了漢中,因此,他現在還不能激怒嚴白虎。
否則,一旦嚴白虎真的選擇了大規模進攻,甚至是想與之決戰的話,那麼,除非他們是想要放棄陳留城,不然,就隻能是從漢中抽調部隊回防,也就必然會影響到曹操對雍涼二州的攻伐。
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雖然嚴白虎是以借道為借口,進攻了官渡港,但是,雙方目前畢竟是還沒有完全撕破臉皮,其協議也還並沒有完全撕毀。
更關鍵的是,荀彧是知道,其與嚴白虎的協議,是還有補救的機會。
而想要說明這一點,是需要解釋一下的,實際上,在嚴白虎第一次派遣使者,前去許昌與之協商的時候,荀彧、郭嘉等幾位謀士,就已經是大致猜到了嚴白虎的意圖。
之後,荀彧的幾次拒絕,除了是在拖延時間,其實也是在做試探。
其試探的結果麼,是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嚴白虎對於呂布,是非常上心,不會輕易放棄,要不然是話,他也不會連續派遣使者前來。
也正是在洞悉的這一點之後,荀彧與郭嘉等人,才定下了這將計就計,拖延時間之策略,繼而,曹操才會下定決心,先不管嚴白虎的威脅,趕往漢中。
而在說明了這一點之後,荀彧所指的這個機會,也就很明白了,既然嚴白虎的目的,是想要逼迫呂布做出抉擇,那麼,就需要借助他們,給呂布施加足夠大的壓力。
這也就是說,荀彧是認為,嚴白虎進攻官渡港,無非就是想要讓他們加強對呂布的進攻,以便逼迫呂布向其投誠。
而隻要能夠做到,或者是改善這一點,在荀彧看來,嚴白虎大概就是會選擇退兵的,就算不是如此,至少也是能夠保證雙方繼續履行協議,這也就是讓到了他的最終目的,繼續拖延時間。
不過麼,荀彧畢竟是在許昌,而並非在前線,因此,想要達到其目的,徐晃的決策,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如果徐晃選擇繼續攻打呂布,那麼,此事是還有回旋餘地。
可如果徐晃是選擇了保守,直接撤兵返回陳留城,那麼,這必然會直接導致雙方的關係破裂,其協議也就此無效。
事實上,此時此刻,徐晃也確實是陷入了兩難的抉擇中,一時是無法做出決定,但他考慮的問題,顯然是與荀彧有些不同。
荀彧的想法,從其大局出發,從其根本性的目標出發,而徐晃則是不同,身為統帥,他更多的,是需要考慮戰場上的因素。
可即便是如此,徐晃依然還是無法立即做出抉擇,因為就戰場本身來講,也是充滿了變數。
如果他選擇繼續進攻,那麼,其官渡港就可能會出現危險,甚至是威脅到陳留城的安危,而如果他選擇撤退,那麼不僅其之前的戰爭成果都將白費,且,呂布很可能是不會那麼輕易的放他走,一旦如此,必然會加大其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