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學校心理衛生(1 / 2)

學校是一個人成長的極為重要的場所。在學校,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傳授給他們知識,更要注意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心理素質。

作為社會群體的學校,師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是否和諧,教育製度和教學管理是否科學合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是否存在學習負擔過重、考試過於頻繁、學習困難等壓力,都屬於心理衛生的問題。教師如果懂得心理衛生知識,注意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就可以幫助青少年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教師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也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教師角色,順利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一、學生的心理衛生

(一)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學生的心理活動豐富多彩,學生的表現千姿百態,教師若想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首先應該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與絕大多數同齡學生相比,其智力正常或者沒有缺陷。

2.能正視現實,適應環境並改造環境。

3.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有切合實際的誌向水平,自信、自尊、自製。

4.情緒穩定、樂觀、開朗,對未來充滿希望,能避免和克服由於過度緊張或焦慮、憂傷而產生的病態症狀。

5.積極向上,精力充沛,有從事種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6.能冷靜、理智地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對不同的刺激作出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7.樂於交往,善於交往,尊敬教師,團結同學,能發展並保持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二)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寬廣的胸懷,養成努力學習的態度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2.幫助學生采取正確的態度和使用合理的方法對待學習、生活等方麵遇到的挫折和衝突,並幫助學生改變引起挫折和衝突的情境。學生由於年齡和閱曆的限製,在挫折和衝突的情境下,往往不知所措,容易喪失理智。教師應使用合理的方法幫助他們,積極地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其他領域中做些使自己感到高興的事情,忘掉不幸,盡快擺脫原來所處的情境。

3.學校應設立心理谘詢機構,采用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學生擺脫困境。通過心理學家的分析、研究、勸解、安慰、開導、鼓勵,減輕不良情緒的壓力,改變認識問題的角度,為學生排憂解難,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4.引導學生經常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塑造他們熱愛集體、關心別人、勤勞、勇敢等性格特征,並教會他們主動真誠地與人交往,尊重別人。

5.指導學生養成有規律地工作、學習、生活的良好習慣,消除不良嗜好。參加體育活動,保持體質健康,使學生勞逸結合,生活豐富多彩。

6.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各年齡的生理心理變化。使學生對自己的生理、心理將要發生的變化有充分的認識,做到防患於未然,並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升學、就業、戀愛、婚姻中的種種問題。

二、教師的心理衛生

(一)教師工作的特點

1.教師工作的崇高性 自古以來,人們就用許多美好崇高的語言歌頌教師。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曾把教師與蒼天、大地、君王、父母相提並論,並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教師是花園內精心培植花苗的園丁,用知識在凡有人的地方都蓋起房屋的建築師,精心雕塑人的智慧和靈魂的雕塑家,向野蠻和無知發動進攻的統帥,教師工作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今天,人們仍然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手執金鑰匙的人”等崇高的字眼讚美教師。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應有的地位。目前,我國把教育列為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重點之一,足見教育在我國的社會地位,而教師正是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實踐者、開拓者,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