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
個性心理雖然是相對穩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護士要善於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特點,克服個性心理中的不足之處,在工作環境中再塑自己良好的個性心理。
(八)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
語言及非語言的交流不僅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的基礎,而且是心理護理的基本措施之一。溝通能力也是護士良好職業素質的體現。因此,護士要注意訓練自己的語言及非語言溝通能力。
二、護士心理素質的培養及提高
(一)職業價值觀與職業態度的教育
職業價值觀及職業態度教育是護士心理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要求護理教育工作者利用教學的各個環節,重視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導向教育,並根據護理專業的角色要求,進行職業角色模擬訓練,使護理人員對職業角色的要求內化,形成符合職業角色要求的心理素質。
(二)特別心理素質訓練
針對護理工作的環境及要求,對護士進行各種職業要求的具體特殊訓練,如進行職業儀容儀表的強化訓練,溝通能力包括言語舉止的強化訓練,各種護理情景模擬訓練,情緒的自我調節及控製訓練,使護士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對各種複雜的護理環境。
(三)注意課程設置中增加有關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心理素質教育要求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增加有關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如增加社會學、人際關係學、心理學及職業心理培養等課程或課程內容,以綜合培養護士的職業心理素質。
(四)關心護士的職業應激,減少護士的職業壓力
職業應激是職業要求與個體的不平衡知覺所引起的從業人員的身心應激狀態。護理工作的職業應激源主要來源於病人護理及人際關係等方麵。研究證明,在所有專業中,護理專業的職業壓力較大,高強度的職業應激會使護士產生工作疲憊感,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激怒,對服務對象漠不關心,並會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使護理質量下降。因此,要求在學校教育中設置有關職業應激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應對職業壓力的訓練。
各級護理管理者也要注意職業應激對護理工作的影響,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減少護士的職業應激,如進行本單位護士職業應激及應激源的調查與研究。針對調查結果,減少或消除職業應激源,並對護士進行有關減輕職業應激的教育及訓練,使護士能明確職業應激的概念、表現、對個人及工作的影響,並采取適當的方式預防、減輕或消除職業應激。設立維護護士權益及身心健康的管理機構,需要時對護士進行心理谘詢,使護士身心健康的管理係統化職業化,為護士營造良好的人際氣氛及輕鬆的工作環境。
(五)強化護士崗前培訓
護士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後,對護理對象、人際關係、護理環境、各種規章製度及儀器設備均不熟悉,在緊張的工作程序麵前會表現得不知所措,心理壓力增加,影響護士的個人心理及職業心理。因此,在新護士到達工作崗位前,要對護士進行模擬化的崗前培訓,並采用實地參觀、介紹環境等方式使她們盡快地熟悉工作。
(趙嵐 胡小梅 金曉莉 葛美芬 林曉萍 張曉謀)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1791/54813729.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