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瑞莎修女創辦的加爾各答兒童之家牆上,有這麼一段話: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有問題、自我中心,
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別有用心,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
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
你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誠實坦率使你容易受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坦率;
你耗費數年所努力的可能毀於一旦,
不管怎樣,總是要努力;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可能遭到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他們;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
不管怎樣,總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是的,盡管我們會看到,再怎麼努力也可能會得到負麵的東西,不在退潮時抱怨海,也不在月缺時埋怨月亮;我們不必變成完全的樂天派,但在陷入僵局時,最好還是要往好處想。
想著“how to”解決困境,才能找到出路
一件壞事,一個損失已經來到麵前,再往壞處想,隻是幫負麵的敵人在打擊自己而已。陷入困境時,麵臨難以忍耐的打擊時,與其不斷的鑽牛角尖問:“why?”不如在問三分鍾的why之後,趕快想:“how to?”以行動去除不快和委屈的感覺。
一直想著why的人,會在失敗與打擊中留很久,想著“how to”解決困境,找出一條正路來的人,才具有成功的品質。
目前為止,我遇到的個人“小”困境還真不少,我的個性絕不能算是個樂觀者,但值得慶幸的是,我不喜歡在迷宮中兜圈子兜太久,一定要找一條出路來。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好了:
我記得念初二時,我曾在周記上寫,好羨慕北一女的樂儀隊在雙十慶上表演,如果我能念那個學校,該有多好。當時的導師是代導師,一向用打壓方式批周記,她的評語是:年紀小小不要“好高騖遠”。當時在鄉下學校念書的我成績不佳,她的評語下得有道理,我沮喪了兩天,第三天,就效法當時政治標語“化悲憤為力量”,我決定到台北考北一女。我也如願考上了。
(雖然,我沒當上樂儀隊,想當樂隊,成績不夠好,想當儀隊,身材不夠高。確實是“好高騖遠”)。
高中國文老師給過我作文零分,大一國文老師給我的分數也是不及格,退稿被退了一百次,但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寫作。我正麵思考,心想,總會找到“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