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良棟麵無表情,但心裏卻很是震動,胡振江所言直指此時明王朝真正的弊端,明王朝養士兩百年,養出了一個可怕的、自私的、極度貪婪的士紳集團,在朝為官,在鄉為紳,把控著一切。這個集團,是明王朝的根基,也是埋葬明王朝的主力。
胡振江的話說得很誅心,盧象升豈能不明白,甚至他比胡振江要更明白。這次他去太原,走時就有傳聞,劉策同意東廠太監入駐解州鹽池,掌解州鹽政。以太監們的斂財手段,到時必定會刮地三尺,榨幹人們的最後一絲骨血。
這個過程官員們是不會有損失的,甚至說不好各級官吏還會有額外的收入,到時這種種的一切都會壓到小民百姓的肩上,以此時山西幹旱的現實,人們不造反才怪。
現在的晉西北能保持著穩定,那是有呂梁營在鎮守,但這種鎮守很虛,上麵是劉策一直在想著五縣能上交夏稅秋糧,下頭譚良棟心思不明。這次同譚良棟一道在大同行動,盧象升很清楚譚良棟決不是什麼忠君敬君之人,呂梁營的根基是柳林的礦工和周邊的農戶,譚良棟是不會跟著劉策的指揮棒走的。
想到這,盧象升突然發現,什麼時候譚良棟和胡振江開始聯手,剛剛胡振江的那番話話明顯是意有所指,暗暗指責劉策對晉西北的政策是在殘民害民。
盧象升心很累,便道:“前幾日連續奔波,我有些累了,先下去了。”
在盧象升走後,胡振江搖搖頭道::“建鬥他當了這官,真是有些黑白不分了。”
“建鬥他也是身不由己,不過我倒是沒想到,胡振江你居然會說出這番話,直言當前天下之大弊。”譚良棟對著胡振江,似笑非笑道。
胡振江的表情很嚴肅,沉聲道:“為何我要棄孔孟之道,學法家之思想。這天下日漸沉淪,非要進行一次變革不可。然而前有王半山變法,今有張太嶽改革,全都失敗,前宋丟掉半壁江山,自此一蹶不振,大好河山終歸蒙元韃虜之手,我大明又能撐多長時間?”
王半山變法即宋朝神宗皇帝時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張太嶽改革是明朝神宗皇帝時張居正實施的一係列變法,二者的結果最後都失敗了。王安石變法在支持他的神宗皇帝去世後,被反對他的舊黨全部否決,並引起了更大的新舊黨爭,變法成果毀於一旦。
張居正變法則在張居正去世後被神宗皇帝親自否決,並廢除了他變法的核心“一條鞭法”,變法成果付諸東流。
胡振江不願繼續科考,是因為他看透了張居正變法失敗的根源,但是他不能說出來,也不敢說出來,他沒有李贄那般堅定的心誌和非與常人的膽量。
譚良棟坐正身子,突然道:“濤起,若是有個機會能讓你找到自己的變革之路,你會不會去追索?”
“會,這是我做夢都想知道的!”
“但是,如果你在追索的路上,發現這條路異常艱難,不被人們所理解,甚至遭到人們的唾罵、仇恨,你還會義無反顧的繼續下去嗎?”
胡振江猶豫了,有些艱難道:“到時,可能就由不得我了吧。”
“人間正道是滄桑啊。濤起,你是個明白人,建鬥他已經入了官場,隻能和光同塵,有些事他看透但不能說破。”
“我明白啊,但正因為這,我才要在他麵前說破。”
“我也明白,你是為了我和他,但有些時候你的腦袋是決定不了你的屁股的。”
胡振江歎道:“那就看建鬥怎麼選了。”
盧象升很矛盾,胡振江的話字字如刀插在了他的胸口。以山西現在的境況,朝廷若是可以削減代王、晉王兩座王府一半的用度,用到賑災上,就能大大的緩解災情了。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朝廷連災區的賦稅都不肯免,就連劉策這樣的老成之人也在想著怎麼收回五縣的夏稅秋糧,甚至不惜把壓力壓在呂梁營。
還有各級官吏,前年新皇登基,朝廷撥下救災欠款,但是,等這筆錢到了受災地,能有四分之一的剩餘就不錯了,這還是在晉南這樣比較富庶的地方。至於晉西北這樣的地方,連一文錢都沒有!
想了整整一夜,盧象升,這位曆史上明末少有的能臣,最終做出自己的決定。洗手淨臉之後,盧象升提起筆,在給劉策的文書裏寫下第一句話:
“學生舉薦譚良棟為呂梁營千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