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朱由檢見此嘴角微揚:“甚好!朕要求諸愛卿要隨時做好與建奴決戰的準備!”

“臣等遵旨!”

眾輔政大臣回了一句。

緊接著,朱由檢繼續說道:“首先,現在朕需要與諸位愛卿確立未來振興大明、驅除建奴的鬥爭綱領,因為將來我們與建奴的戰爭將會是一場複雜而持久的戰爭,所以,我們所有的漢家兒郎得有一個統一的鬥爭綱領,這樣我們才能整合大部分的力量一起對抗建奴,才能一致對外。”

綱領?

周遇吉、蔣德璟與張鳳翔等皆感到很新奇陌生,對於隻熟悉四書五經的他們而言,這種近現代社會才出現的政治軍事鬥爭的指導綱領無疑是一個新生事物。

所以,他們皆拱手道:“臣等恭聆聖訓!”

朱由檢微微頷首,站起身來,說道:“首先,我們當明確,自建奴入關後,這已經不是一個朝廷和另一個朝廷對於天下的逐鹿爭雄,這是漢家兒郎與入侵我華夏神州的外虜的民族戰爭!是我漢家兒郎不為奴要做盛世民的抗爭!因為建奴是胡虜,他與五胡亂華時一樣,也與元滅南宋時一樣,欲奴役我漢家兒郎,甚至可能會讓我們剃發易服,毀我華夏衣冠,滅我華夏之文明!”

“因而我們得驅除韃虜,而要驅除韃虜,不能無一領袖者,故無論是誰,當忠於朕!聽朕的號令!”

“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朱由檢問道。

“陛下,臣無異議,臣可不想做建奴奴才,也不想蓄個難看的金錢鼠尾!陛下說得對,臣是漢人,臣不能讓蠻夷騎在我們漢家兒郎的頭上拉屎!臣是遼人,臣清楚這些建奴是如何屠殺我漢人,奴役我漢人的!”

周遇吉先回了一句,並看了張鳳翔一眼,因為他清楚記得張鳳翔建言過讓陛下聯虜平寇。

張鳳翔則自知周遇吉因此對自己不滿,但他也沒有因此多麼在意,在他看來,周遇吉是武勳,自己是文臣,是讀聖賢書的孔孟子弟,兩者所想的自然會不同。

但張鳳翔現在也承認建奴的確對大明的威脅更大,就也站了出來:“陛下,臣也無異議!建奴乃大明將來之第一勁敵!無論是為天下還是為華夏,皆應先滅建奴再滅流賊!”

蔣德璟和李國禎等皆站了出來,表示無異議。

朱由檢則繼續說道:“其次,欲要抵禦建奴,需加強己身,如今朝廷雖偏安江南,卻被士紳豪強所妨礙,亦有江北數鎮之危害,而唯一可聯合者便是天下無數想在江南過太平日子的百姓!所以,我們要讓利於民,分民於田地,並分田之民組成抗虜之強軍。”

“再則,我們還治學煉器,即發展先進火器,畢懋康說,夷狄畏中華者,火器也!而火器機括之學者,格物之科學也!故天下百工百家之學皆為科學,我等當繼續發展科學、大力治學!”

“最後,我們的終極目標當是再開我大明盛世,讓天下漢民人人富足,讓寰宇之內再無兵戈,讓日月所照,皆為漢土,四海之民,皆言漢文!”

朱由檢說完就走到這些人麵前來,總結性地道:“總結起來,便是忠於陛下,驅除韃虜、興我科教,強我中華,富我漢民,擴我漢土!”

“忠於陛下,驅除韃虜、興我科教、強我中華、富我漢民,擴我漢土!”

在場的輔政大臣們皆喃喃念了起來,細細領悟著朱由檢的話。

“沒錯,就這六項綱領,今後我大明所有代天子行使權柄者,無論官位高低,皆按此原則來。”

朱由檢不容置疑地說了一句,並道:“那麼接下來,為踐行這六項綱領,朕決定先拿下淮安,嚴懲抗旨不遵的淮安知府李都等逆臣!”

“臣等遵旨!”

周遇吉等回了一句。

......

在數月以前剛抵達淮安時,淮安知府李都因為知道皇帝朱由檢已無自己的兵馬,故而與城內縉紳勾結,拒絕讓朱由檢進城。

朱由檢當時雖然沒讓周遇吉帶著他從山西帶來的六千精兵攻打城高牆厚的淮安城,而選擇在淮安城外的荒野猥瑣發育,並發揚艱苦耐勞的精神,墾荒練兵,重新建立根據地,但淮安知府李都違抗他聖旨的事,他還是一直記得的。

不隻朱由檢記得,在場的輔政大臣們都記得。

一個地方官府敢這樣和中央朝廷對著幹,就因為中央朝廷現在沒了強大的兵馬,作為中央朝廷的皇帝朱由檢和作為中央朝廷的重要官員周遇吉等自然不能忍。

“總算是要出這口氣了!早就想教訓這廝了!”

周遇吉咬牙說了一句。

蔣德璟也將手背在了後麵:“這淮安知府李都敢這麼做,是因為他背後有整個江南士紳在支持,現在是該給這些人一些顏色看看,別真的以為當今的陛下就真是泥捏的!”

......

“軍械製造總局的製造進展怎麼樣?能為大軍攻下淮安城提供充足的火器火藥支撐嗎?”

為確保能快速攻下淮安城並避免損失太大,朱由檢特地在中央處的廷議結束後來到了大明軍械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