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對於林蕭這種易胖體質來說簡直就是水深火熱,可以用無福消受來形容。每到過年胖三斤絕對是對春節最好的褒獎。所以林蕭不喜歡春節……
每到春節這段時間還必然先聽到的是奶奶的碎碎念,小的時候總是很煩。因為過去的那段時間,林蕭不了解,年紀小的時候更是不理解為何老人這麼念舊。天天念叨過去那段苦日子,那段不可複製的艱辛歲月。
如今長大了,才能稍稍體會一下從苦到甜的這一輩人多麼感歎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多麼珍惜糧食和衣服。
以前都是想屏蔽奶奶的碎碎念,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幹嘛老是講一些唏噓感慨的老掉牙故事,聽起來窮困潦倒的,一點也不吸引人。不過現在了解的多了,也會起個話題讓老人家主動講講過去的故事。
譬如:之前的餅幹幾毛錢一斤,隻有來了客人才會準備。瓜子糖果更是過年時候才會購買。給人家裝瓜子明麵上滿滿的一大把,實際上還得少抓一點給對方。
再比如:平常的家裏都是沒有白麵饅頭的,都要摻著豆麵,玉米麵,隻有過年時候,才會動手蒸饅頭。這那時候豆腐也不是用錢買的,都是用自己的豆子去換。
再比如:家裏麵條都是給小朋友生病才可以吃的。家裏過年了才能割點肉,布票都得攢著,攢夠了才能買足夠大的布,做新衣服。各家做好新衣服大年初一才會有穿出去顯擺的自豪感。
再比如:過年的時候都喜歡去走親戚,那時候物資匱乏,走親戚代表著能吃到好吃的。不僅是葷菜還有糖果。
所以那時候真的是因為要忙年,任何東西都要自己去做,才是忙。而現在忙碌的隻需要購買,物資充足,生活便利。也就沒有忙年的辛苦。
勤懇辛苦一年的普通老百姓,或者說千千萬萬普通的中國家庭在一年之際才會好好的犒賞一下自己和孩子。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會發現,剩菜留好多天也不舍得扔,饅頭發黴了還要再蒸蒸,水果壞了還要削掉一半剩下的繼續吃。
時代雖然已經改變了,但那時候老一輩的奮鬥者們,普通的曆史見證者們養成的勤儉習慣是改不了的。隻能是隨著黃土隨著時間,待一輩人消失才會真正被遺忘。
所以改變的不僅僅是時間,是整個富強富裕的時代。每每都會聽到老人說:你看你們生的多好!那時候總會不滿的小聲嘀咕:我們的壓力可一點也不少!!
大年三十,林岩鬆買了不少鞭炮,回到老家過年的林蕭也開始聽到外麵稀稀拉拉的鞭炮聲和孩子們燃放的煙花、小鞭炮聲音。
“我們那時候過年哪有這麼多肉,還直接包牛肉餃子。我可不會拌餡子。”林蕭奶奶又開始了碎碎念。
林蕭的奶奶當過小學教師,在為數不多的70歲往上年紀人中也算是個“知識分子”。不是文盲。林蕭的爺爺當時打的一手好珠算,在村裏當過會計,毛筆字也寫的相當好,大姑林鳳眠小時候都跟隨著林蕭爺爺去集市上賣過字帖和山水畫。
不過林蕭的爺爺脾氣更是大,49歲左右一次喝酒腦幹出血,半身癱瘓。當時家裏的小木工作坊生意就此戛然而止,不僅貨款要不上來,工人一哄而散,交付的成品也擱置,賠償了不少錢。也欠下了一筆錢。
那時候林蕭有個淺淺的小印象,林岩鬆那時候還很年輕,有次過年上墳祭祖,父親趴在老爺爺的墳前哭了好久。以至於林蕭小的時候,為了躲債一直都沒有回老家生活,林岩鬆一直在開大貨車,年紀輕輕弄出了頸椎病。陳錦淑則一直用著不地道的東北話起早貪黑賣小百貨。這樣的情況,隻有到初中時候才有些好轉。陳錦淑和林岩鬆還上了欠款,家裏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而在林蕭高中時期2008年,也就是奧運會那年夏天,林蕭的爺爺突然毫無征兆的去世了,林蕭難過了好一陣。
在林蕭老家,女孩是不用跟著祭祖的,不過林岩鬆一直都習慣性的帶著林蕭去。包餃子、拿黃紙、酒和酒杯。炸菜一幹類。林蕭和林爸騎著小三輪就去祭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