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熏陶(1 / 2)

“肩膀累不累,酸不酸?要給你揉揉嗎?”林蕭趴在一個上下呼吸的身體上,還是不太舒服的。一分鍾後,看對方還是不說話,隻能自己獻寶似的問道。

“我不用,你累嗎?我給你揉揉?”楊亦銘正好伸手就是林蕭的肩膀,一下一下順手就揉了起來!

“哎呀呀,不用不用,我今天又沒伏案工作。”林蕭順勢撐著對方爬起來:“走吧,走吧,咱們吃點東西,下午直接去景區逛逛了。”

楊亦銘懶洋洋的做起來,意味深長的看著林蕭,仿佛要把林蕭看透了一樣:“嗯。出發……”

挑了半天,兩人選擇了本省靠南地區起源的名小吃:糝。等餐間隙給家裏報了個平安,環顧四周,店裏的整麵牆上更是詳細介紹了這份小吃的來龍去脈。

糝的曆史悠久,《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糝“的記載。《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裏所說的“糝“,頗類今糝。

楊亦銘看完打趣說道:“看,我們還是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呢!”

“嗯,有牌麵,講究人!”林蕭附和道。“我發現咱們的省級市級的小吃和別的地方比起來總是那麼的接地氣,不是火燒就是湯,哪像人家又是佛跳牆,又是滿漢全席的!”

“妄自菲薄啊!大忌!”楊亦銘答道:“這說明,咱們這地方就是走踏實、穩妥的路子,那曆史上,你知道發生過多少次大災大旱的,咱們省可一直都是人口密集區,當然到元末事情就不同了……”

“哎,你別張嘴就來啊!每次你說這些我感覺都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回頭我還得自己查百度!再戳穿你!”林蕭打斷準備要侃侃而談的楊亦銘。

“你知道楊這個姓嗎?最早就是從山西洪洞縣遷出的,明朝的洪武年間。大約是半個世紀時間,外遷了成千上萬人,所以如果說你是楊氏家族的,那本源就是山西。”楊亦銘授課中。

林蕭舀著碗裏的糝,加了點辣椒,往對方碗裏加的更多,笑嘻嘻的說:“哇,就是那個,蘇三離了洪洞縣的洪洞縣嘛?那王姓呢也是從那遷出來的?為啥要移民啊!”

林蕭心想,這麼多問題問不住你才怪。吃著糝自然想到的是ly,最近看的小說中,有關王氏的曆史林蕭算是百度看了很久。

“說到曆史我還是稍稍了解的,你有沒有看《明朝那些事兒》?”楊亦銘絲毫沒注意自己碗裏的紅彤彤一片,繼續開始誇誇其談。

林蕭對曆史感興趣,但看過就忘,更多的是對曆史上的女性或者某個皇帝稍稍了解,再就是被電視劇的情感糾葛所荼毒了,頭一次發現一個理科生竟然對曆史的順序,大事件,一些時代的衣著服飾、變遷都說的頭頭是道,倒是也樂得當個聆聽的嗑瓜子人。

“你不是喜歡元朝麼,你知道元朝近百年間,那對漢族的凶殘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到了元末,總是災害疫情,中原地區基本上死的沒人了,所以到了白菜豆腐湯的和尚皇帝時候,開始大規模的遷移。一家五口的走三個,三口的走兩個。強製性移民。”楊亦銘喝著糝湯,頭頂開始冒汗了。大口扒拉著,但吃相並不難看,沒有林岩鬆那樣出聲音,林蕭已經謝天謝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