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縣衙的官差在各條街道巷子的街口,都掛上紅綢和大燈籠,並且城中的每一座酒樓客棧、茶坊勾欄,以及那些普通的商鋪,都在官差的要求下,全部在門前都掛上了鮮紅的大燈籠,皆是為了迎接防禦使王洵的凱旋歸來。
濟陰城內的景象隻是王洵治下各縣的一個縮影,人間百相,在戰爭的陰影過去之後,都是在各色人等的臉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街道上的行人看到一隊軍士,護送著幾個騎馬和坐轎的官員後,都是趕忙退到街道兩邊讓行,曹州的一眾官員在軍士護送下到了西城門外,城門口的空地上有臨時征集民夫搭起布棚子,韋莊、羅隱、李延盛等一眾曹州官員下馬下轎到了棚子處等候王洵的到來。
這兩日雖然戰事平定,但是濟陰城幾處城門外的道路上,還是聚集了很多從滑州各地逃難而來的難民,他們一群群的聚在一起,跪在進城的路邊不停的向行人討要上一些吃食,年輕的一些婦人女人和小孩,插著個草標求城中的人帶走,隻為賣上一些錢糧以為全家活命之需。
而此刻西門進城的人也是很多,城外的道路上同樣也是有很多逃難的而來的難民,韋莊看到這個情況後,向身旁的濟陰令段凝小聲的責備道:“段縣令,你看城外這麼多的難民,聚在防禦使回師的路上成何體統?”
濟陰令段凝聽到上官責怪,小聲回道:“下官這就讓縣衙的衙役去處理一下!”
羅隱城外的看到這個情況也是一臉的不滿,向他的副手監察衙門監察使張道古說道:“子美,城外如此之多的難民,你沒有派衙門的人下去探訪,然後知會判官府和濟陰縣衙來處理此事情嗎?”
張道古回道:“羅司馬,下官已經讓監察衙門的人探訪過了,這些難民都是滑州一帶因為戰亂逃來的,並且知會過段縣令了!”
一身綠色官服段凝,聽到張道古的話則是趕忙解釋道:“下官就難民的事情,已經向防禦使府的鄭主簿寫了文書,請求他撥些錢糧賑濟難民,可是鄭主簿一直未就此事做批示,濟陰縣衙沒有能力獨自應付此事,所以才任由這些難民在城外聚集!”
同樣身穿綠色官服的防禦使府主簿鄭遨,他看到眾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直接無奈的說道:“主簿府沒有這項錢糧的預算,而現在又是戰時特殊情況,所有的錢糧都必須率先供給前線和軍中,況且防禦使大人不在府內,沒有人可以就此事情做特批,我們主簿府也是沒有辦法,隻能壓著段縣令的文書,等防禦使大人回來在行處理!”
眾人聽完鄭遨的話,知道此事的棘手之處,一身戎裝的曹州宿衛軍都尉李延盛怕在這喜慶的日子裏,讓難民的事情掃了王洵的興,隻好出來說道:“段縣令,本將派些軍士和你縣衙的衙役一起,先將這些難民驅趕到其他地方,別讓他們聚集在防禦使大人的歸來的路上,到時候防禦使君看的這些難民掃了他的興,我們誰的臉上都不好看!”
聽完李延盛的辦法,大家對此紛紛表示同意,然後城西城門口道路上聚集的難民們,在軍士和衙役的驅趕下,難民中很多衣衫襤褸的婦人、小孩,被拿著刀槍的軍士和衙役嚇得滾爬跌倒在泥地中,一大群難民哭哭啼啼的又往其他幾門聚去了。
亂世之中隻要太平的地方戰事一起,不論何處皆是如此,‘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這句話並非一句普通的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