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帥,在蕭縣的宣武軍的大軍都是精銳,況且朱溫和許多宣武軍的大將都在軍中,全部被剿滅倒是應該不可能,但宣武軍在如此天氣中作戰,又物資短缺,大敗怕是在所難免了!”王彥章回過頭向王洵分析道。
高鬱聽完王彥的分析,端著熱湯點點頭說道:“隻要徐州軍扼住宣武軍的糧道,就算不對其進行攻擊,在這天寒地凍的日子裏,宣武軍的日子怕是不會好過,所以宣武軍大敗在所難免,此非人力所能挽回。”
王洵同樣也是點點頭,其實他不希望張驍勇一口氣將朱溫的這些宣武軍給收拾了,因為那樣的話,徐州就有可能攻取宋州,又或者直接攻打亳州、宿州、穎州。
到時候張驍勇攜帶大勝之師,去打亳州的張筠和宿州、穎州宋成戊,兩人不一定不是張驍勇徐州軍的對手,特別是宋成戊那人,他有幾斤幾兩王洵還是非常清楚的。
正是因為如此,王洵才不希望張驍勇太過迅速的坐大,不然張驍勇的轄地又在自己淄青的南邊,加上又有軍事重鎮徐州,隨時可以進攻淄青鎮的腹地各州,真的是太危險了。
至於冬天行軍減員大的原因,王洵知道現在這時代沒有用於冬天保暖的棉花,很多人在冬天隻能多穿些厚實的麻布衣保暖,而且較為保暖舒適的絲綢和緞子,以及暖和的襖子都是隻要上層人才能穿得起。
現在在淄青軍中,同樣也是隻有官員和將領才配發保暖舒適的襖子,而普通的士卒都是一般加厚的布衣,這也是王洵軍中短短兩天就減員這麼多人的原因。
經過這次冬天的行軍,王洵已經決定派人去找棉花來治下之地種植,到時候隻要是冬天行軍和作戰,王洵麾下的軍隊的士卒有了棉衣保暖,一定可以比敵軍能抵禦冬天的嚴寒,以達到增強軍隊戰鬥力的效果。
而且要是等海船造出來了,王洵覺得他還可以直接從萊州往建安州(營口)、營州(遼東一帶)以外到夫餘府(今沈陽)的東北地區遷移民眾,同時多設置一些州縣,而現在這那一帶雖然土地肥沃,但是人煙稀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天氣太冷了,而民眾又沒有住夠的禦寒衣物,這才導致那一帶基本沒有什麼民眾,隻有一些遊牧的部落。
如果王洵有了棉花就可以製作棉衣,到時候往那一帶屯軍移民,憑借著用棉花製作的棉衣、棉被,民眾遇到嚴寒的天氣就可以安全的度過寒冬。
而最那營州一帶如果漢人的人口增多的話,就可以壓製那些地方異族的崛起,畢竟契丹和女真就是從營州與安東都護府一帶起家。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隻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中國的棉花的傳入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西域一帶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是在宋末元初,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製的方法才推開的。
這也是從為什麼明代開始,東北一帶和長城以外氣候寒冷的這些地區,人口開始慢慢增多的原因,棉花對於這些地方的發展絕對是功不可沒。
王洵經過這次寒冬中的行軍,發現冬天對於軍隊戰鬥力的影響,那真是大大的超過了他的預期,難怪這時代打仗的將領,都會想方設法的避開寒冷的冬天。
所以王洵覺得推廣棉花的種植還是很有必要的,能提高軍隊冬天的戰鬥力不說,對以後自己跨海經營安東都護府一帶也是必不可少,同時這也是一個利國利民,又利族的大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