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練兵(2 / 2)

憑著校場裏最終留下來的一千五百人,李璋構建了自己的騎兵部隊,並命名為“哈士騎”。

為了免得老板犯疑,李璋從中挑選了一千名騎術尚可的人作為正選騎兵,其餘五百人被安排成輔兵,輔兵們名義上隻是後勤部隊,負責糧秣後期之事。實際上卻也同正選部隊一樣要經受嚴格的訓練,正選騎兵在幾個月的訓練裏也出現了不少的意外情況,折損了幾十人,就由輔兵裏選拔補充。

由於戰馬是從別處調撥,實在也不是什麼寶馬良駒。隻是湊合可以用於作戰,一千人,卻配備兩千匹馬。由於跟夏侯惇關係處得還算不錯,再加上老板發話了,糧秣供應還算充沛。哈士騎們每天訓練嚴苛,但是夥食也是出奇的好。除了每天訓練落後的得吃一天稀粥以外,剩餘的人每天基本都能吃上幹的,每天還能沾點葷腥。

憑借自己掌握著的流民營,流民營裏有數千人從事軍械造作,自己可以不經任何人許可製造自己想要的裝備。根據對後世騎兵的理解,哈士騎們的主要著裝是皮甲,在這個時代製造鐵浮屠哪類的重甲騎兵,既無必要,也無可能。首先全身覆蓋的鐵甲,在這個時代基本能造出來,也不可能大規模裝備部隊。即便裝備了,別人送來的這些破馬也不見得扛得起,跑得動。而主要武器裝備是馬刀和弓弩,戰馬的馬鐙和馬掌,射擊用的三棱箭矢也在匠作區裏源源不斷的被製作出來。。。。。。

“第三百人隊!出列,開始騎射訓練!”隨著李璋一聲命令。

伴隨著號令,一個百人策馬前行。曠野裏豎立著覆蓋著稻草的木樁子。騎隊開始緩慢跑動,漸漸的在跑動中戰馬之間拉開了距離,形成一個橢圓的環狀,奔跑、拉弩、射擊、奔跑、拉弩、射擊。圓環時而前突,時而回跑,仿佛木樁子是有生命的敵人一樣,務求在保持距離的同時,精準的射殺對手。這是同時代的帕提亞人常用的戰術,輕騎兵用高超的騎射能力讓對手疲於奔命,而李璋改進過的弓弩帶來的精準度、射程和穿透力,讓本不善於騎射的漢朝人,也擁有了遊牧民族的優勢。

隨著一個個百人隊出列,漫天的箭雨把木樁子都射成了刺蝟。成績最差的一隊,不能休息,自覺地跑向木樁,回收所有人射出去的箭支。

重複,再重複。。。。。。

競爭與協同,這是成功的兩大要素。自成立哈士騎開始,李璋就給他們灌輸著這兩種理念。優秀的可以享有更優厚的待遇,落後的經過努力也可以變成優秀。但在競爭的同時讓他們明白哈士騎為一體,一人落後,全隊受罰;一隊犯錯,全體受罰。

然而李璋深知,現在的哈士騎勉強算的上一個合格的團隊,真正的部隊。那是需要經過血與火的試煉的。深知在不久的將來,試煉會不可避免的來臨,自己的命運和眼前這群人的命運即將徹底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