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擴軍(下)(2 / 2)

還是那句過一天算一天吧,畢竟眼下口袋裏還是有糧的。

※※※

冬天是李璋最喜歡的練兵季節,來自西伯利亞的新鮮空氣,讓人心曠神怡,精神抖擻。

李璋把心一橫,也懶得挑,五千人全部留下了。沒了程摳摳在邊上指指點點,反正是吃窮,也不差多一個少一個。

先讓兩個騎兵營先挑選有馬戰經驗的人,剩下的統統撥給陷陣營。

一支部隊,老兵是靈魂。

廣義上講,這支兵馬包括那五千新兵都是上過戰場的。狹義上說,原有的三營皆是戰後餘生,以一比二的比例充實到新兵裏,手把手的傳授作戰技能,比當初李璋在濮陽草創時從零開始要簡單得多。

剩下就交給這寒冬來完成了。

經過勞動改造的新兵顯示出無比的堅韌,雪地裏和老兵一起摸爬滾打,站立成雪人也是一動不動,每一個戰術動作和陣法配合也顯示出了軍人應有的素養。

流民營的工匠區也在濮陽工匠們的帶領下建立起來,晝夜不停的鼓風聲和鐵錘敲擊聲為這些新兵們打造出趁手的裝備。從武平一戰之中收繳來不少的兵器盔甲,為這些工匠們提供了更為充足的材料。有鑒於在對陣之中,缺乏重甲保護的槍騎兵傷亡比例非常高,李璋決心要給新成立的槍騎營配上適當的裝甲防護。

以東漢末年的冶煉工藝,雖是經過李璋這個後世人的指點開發,但工匠區此時的水平也隻是推進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規模應用全身型的鎧甲並不適用於數量龐大的騎兵。

李璋對此便提出了所謂的“重點防護”,槍騎兵除了原有的長槍,另外再增加一麵木製的弧形盾牌,用以仿佛箭矢和側麵騎兵的打擊。

前胸多帶一塊弧形鐵板,肩頭和手腕容易受到襲擊地方再增加鐵製護肩和護腕。這些東西皆無需太多繁複的加工工序,隻消基本的鑄造和打磨便可批量生產。

陷陣營仿羅馬軍製,前方盾刀兵每人再配數杆木製標槍,盾牌後邊加裝簡易的卡扣,用於行軍時卡住標槍的槍杆,作戰時便可直接取用。

寒冬臘月,全副武裝的士兵在白茫茫一片的校場裏擺開陣勢,每進一步都仿佛雷霆萬鈞。

負重增加了,戰鬥力也增加了,食量同時也增加了。

入冬以來,李璋還是登了幾次太守府的門,程摳摳似乎對李璋擅改曹操的命令,將軍隊擴編了五千人表示了默許。一應的戰馬,鍛造兵器的所需的木炭,礦石皆從不拖欠。唯獨是對軍糧,除了開始的三千石,後邊再給了五千石以外,無論李璋如何求告怒罵,程太守依舊是無動於衷,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有本事你來搶的表情。

沒有辦法,這摳摳的確是鐵了心不給自己行這方便。

李璋將兵馬全部交付了給屬下的營官,帶上小五和小黑,趕在這冷得都沒人願意動刀動槍的季節裏,再回一次自己的根據地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