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家(一)(2 / 2)

說起這李家,心軟的女人總要掬一把同情淚。

十三年前,戰事初定,因周圍幾國流入難民太多,先皇指西南人煙稀少之地,加設行省安置。

因亂世初平,故以原本地居民為村、裏長,五村一裏,十裏一縣,著新民重登戶籍,每村可領十五至三十戶,劃地而居,開墾荒田為己有,三年免稅。

於是,原有唐國之民為村長,帶新來的難民往人煙渺無處開荒種田,西南原本多山林,沼澤瘴氣密布,劃地雖大,但宜居處並不多。

但耐不住隻要有力氣,開墾出來的荒田不論多寡,全屬自有的刺激,土地為民生之根本,人在餓肚子的情況下,是會揮出非一般的爆力的。逐漸蠶食之下,田地越來越多,又十數年之休養生息,人口也大為增長,原本的西南不毛之地,竟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意。

因當時分戶之時,同地、有親之人不可同村,故每個村子裏的每戶之間落戶之前並不熟悉,而村長、裏長卻一般是同村之人,這也保證了村長的絕對說話權,確保國之地的穩固。

當時進河西村的共有二十戶,大都為五六口之家,唯有這李家,隻有夫妻二人帶著老母,而李家娘子身子太弱,平時幾乎都在家裏養著,老母要照顧媳婦,家裏家外便隻得李家大郎一個忙活。

最初之時,李家積蓄因在亂世中並無遺失,李大郎仗著小有武藝,並未與村民同住,而選村尾無人敢住之地,修屋造房,又因背靠深山,考慮老母弱妻安全,院牆皆為大石所壘,足有兩米多高,將自家房屋與預留的菜地全圈入其中。

就算是在這十幾年後,李家這院牆仍是河西村裏獨一份,村裏人修院牆,哪舍得將菜地圈入其中,多費的工且不算,多花的錢才是重點,村裏的老人說起,雖對李大郎選址頗不以為然,導致為防野物傷人傷物使得院牆造價無限升高,倒並不妨礙他們對這院牆津津樂道。

說來這李家大郎也算個人才。這李大郎身強體壯,雖是一個人一雙手,卻足足開了有十幾畝,又有坡地**畝,真是羨煞旁人,又時不時入山打些野物替自己家娘子滋補,算得上十裏八鄉可以伸大拇指的好後生了。

隻可惜這麼好的後生,於子嗣上卻不如人意,李家娘子連生四個,全是女兒,李大郎思子心切,為幾個女兒取名招弟、帶弟、來弟、盼弟,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兩年前得了個兒子,取名小寶。

雖有得子之喜,這次生產卻大大的損傷了李家娘子的身子,在小寶五個月時,竟然拋下五個幼子,撒手人寰,李母思念兒媳,在一個月後,也追著媳婦去了。

剩下李大郎一個大老爺們,帶著五個孩子艱難度日,村裏人憐孩子太小,本欲替他再說上一門親,隨著生活漸漸安定,幾個村子之間走動也頻繁了起來,替他再找個人來帶孩子,就憑著李大郎的本事和家底,完全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