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最讓人神往的珍寶莫過於,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並稱。
至於和氏璧因為傳聞頗多,所以人盡皆知,就連孩童也能說出完璧歸趙的典故,但隨侯珠卻鮮為人知,古書中對隨侯珠的描述更為細致,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隨侯珠,又曰明月珠。
但凡缺失的東西往往也越珍貴,這或許就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先不管春秋戰國的隨和雙寶到底有多貴重,我想真正讓這兩樣古物價值連城的,還是因為不可複得的原因。
和氏璧自然不用提,秦王願意以十五座城池的寶物,其價值可想而知,可惜和氏璧湮滅在曆史的時間長河之中,下落無人所知。
而隨侯珠在楚武王攻伐隨侯後據為己有,但不久後楚被秦國所滅,秦始皇擁有了隨侯珠及和氏璧。
這個是可以從文獻中考證的,李斯膾炙人口的《諫逐客書》中完全可證實這一點。
書中提及: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
可隨侯珠從秦始皇以後便無下文,傳聞中隨侯珠隨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燭。
我和宮爵對視一眼,宮爵說,如果重明環中的紙條上記載線索是真的,那這個傳聞就被徹底推翻,甚至再往前追溯,秦始皇得到的隨侯珠極有可能都是假的。
隨侯珠重現的線索如果讓葉知秋知道,她絕對會窮盡一生陰魂不散的纏著我,這節骨眼上怎麼也不能讓她出來添亂。
我有些遲疑的在兩個手指之間比出一寸的距離,記載中這是隨侯珠的大小,按照描述隨侯珠很可能是一枚夜明珠,可問題是這些年在四方當鋪,雖然沒有參與過葉九卿組織的盜墓,但見過的古玩珍品卻不計其數。
不要說一寸大小的夜明珠,再大的我也見過,也不是什麼稀罕玩意,葉九卿都不會多看一眼的東西。
如此大費周章的藏匿一顆普普通通的夜明珠,估計是和月宮九龍舫有關,由此可見月宮九龍舫早在春秋戰國就有過存在的痕跡。
第二天一早我和宮爵立刻動身趕往洛陽,邙山又名北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東西橫旦數百裏。
北邙山山勢逶迤綿延,如巨龍橫亙,氣勢雄偉,南俯瞰伊、洛二河自西向東緩緩流淌,北望黃河如帶,連綿千裏,此地在風水堪輿中被稱之為枕山蹬河。
因此,北邙山曆來被視為殯葬安塚的風水寶地,地脈獨具龍格之妙,所有曆來都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
我和宮爵趕到洛陽北邙山已經是三天以後的中午,登上北邙主峰翠雲峰,峰上樹木鬱鬱蔥蔥,極目望去,邙山上布滿了大大小小數十萬計的古墓葬,數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塚,在邙山土嶺上星羅棋布,森然壯觀。
我蹲下身從地上拾起一把土在手裏搓揉,土質緊硬密實,粘結恰到好處,而且北邙山地表以下十幾米都是這樣的土層,水基本很難滲透下去而且極其容易挖掘,簡直是得天獨厚的殯葬之地。
我環顧四周若有所思的對宮爵說,北邙上墓葬興起於東漢,按照我們在重明環中得到的線索,隨侯珠就藏匿在此,秦末便銷聲斂跡的隨侯珠,距離東漢少說也有四百多年,到底是誰一直收藏著隨侯珠,又是什麼原因沒有傳承下去,而選擇埋藏在北邙山?
我說了半天也沒見宮爵答話,抬頭才看見他的目光一直盯著我們身後不遠處幾個人,我轉頭望過去,看見那些人手裏拿著羅盤,看架勢應該是看風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