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芳此人吧,在雲中境內亦算是婦孺皆知,不過……”
竇義滿含感慨的說了一句,沉吟著忽然側首看向他,淡笑道:“或許你向來不喜打聽,加之武泉甚少談及,故而你所知不多。”
秦慎微一頷首想起曹進也曾說過同樣的話,不由暗自警醒以後還需對外事多關注一些。
畢竟今後不同往日,離開武泉,處處明刀暗槍,若是再兩耳不聞窗外事,恐怕最後連自己究竟因何而死都弄不明白。
“盧芳本乃安定人氏,尚在安定時,就常對外言稱自己是孝武皇帝曾孫劉文伯,並說曾祖母是匈奴穀蠡渾邪王的阿姊,也就是孝武皇帝的皇後。”
言罷目含譏誚的看向略感迷茫的他,問道:“是否覺得匪夷所思?”
秦慎被這片刻接受的各種諡號以及人物關係弄得頭有點大,渾渾噩噩的點了點頭。
“但鄉婦愚夫盡皆相信,並以此而津津樂道。”竇義嘲諷的輕笑感歎一句,續道:“孝武皇帝終其一生不過兩位皇後,陳皇後以及孝武衛思後,陳皇後無出且出身官宦之家,他倒不敢信口胡言,而衛思後出身低微,卻給他散播謠言留下空間,而民間素來喜聞此類傳聞軼事,久而久之,便也信以為真。”
說完又兀自感慨一陣,看向他道:“你是否此刻也很想知道他究竟如何講訴傳播?”
秦慎無奈的點頭表是,心中卻不免暗誹:我不過是好奇你將武泉大戰誇大傳散,是否是受到盧芳的啟發?
竇義卻並不知他心中所想,笑了笑繼續道:“盧芳對外言稱皇後育有三子,時逢江充之亂,太子及皇後盡皆因此而亡,次子卻逃至長陵,幼子劉回卿逃至左穀,及後霍大司馬迎立次子為帝,並要迎回幼子,然則劉回卿不願再出左穀,於是就此長居代代相傳及至有他劉文伯,如今你是否明白?”
秦慎理了理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抓頭撓腮的苦笑道:“老實講,我現在腦中依舊亂成一團,此謠言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若非我知曉衛思後僅有一子,恐怕亦是信了七八分。”
“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竇義看著他的模樣忍俊不禁的哂然一笑,又道:“他在安定時便常用此話來欺騙迷惑當地百姓,身至雲中依舊如此,對此,你可有從中悟出甚麼?”
秦慎認真的思索片刻,不確定道:“皇室後裔?”
問完後心中頓悟,因為就他所知,自古以來假借皇室名號之人,曆來都是圖謀不小,這恐怕也是竇義不願和對方同流合汙的原因吧?
這般剛一想罷,突然憶起當日宗浩也曾莫名其妙的問起自己是否前朝後裔,難道對方也有所圖謀,甚至很大?
“還有呢?”失神間,竇義不置可否的笑眯眯看著他繼續追問。
秦慎從沉思中醒來,不假思索道:“還有謠言的可怕,還有盧芳此人極其看重名聲,並知曉名聲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竇義讚許的點了點頭,繼而隻是含笑不語的看著他,未有進一步的其他回應。
秦慎在他直視的目光下有點不明所以。
“相信你已猜到是我將武泉戰事擴大散播,你此刻肯定很想問我為何如此吧?”
在他被盯得幾至心裏發毛時,竇義終回過頭去淡淡言道,卻還未等他做出任何回答,又轉而忽然道:“今日宴席之上,麵對盧芳的邀請,我本以為你會以上諭未至不能自作主張予以拒絕,卻未曾想你竟允諾下來……”
頓了一頓,歎息道:“你可知曉?其實我亦曾單獨寫表上奏皇帝,而所訴所求,可比盧芳大了許多。”
秦慎自聽完首句就勾起心中好奇,正要洗耳恭聽卻見他轉言其他,不過心知他既然興起這個話題,遲早都會予以解釋,便耐下性子繼續聆聽。
直至他述完所有,默然沉思片刻,始輕聲道:“卑職的應變能力又怎能跟都尉相提並論?”
言罷自嘲一笑,無奈道:“當時我的腦中一片彷徨,根本來不及細思更好應對之法,隻能稀裏糊塗的就答應下來。”
對他層出不窮的奇怪詞語,竇義先是付之莞爾一笑,旋即側首看向他,審視道:“其實你並非沒有應對之法,而是因王執法之故,對否?”
秦慎愕然相對,不知他所指的究竟是哪一方麵。
竇義似能看穿他心思般的笑了一笑,不等他回答就替其解釋道:“也對!武泉戰報我十餘日前便發往長安,王執法數日前才至武泉,宴席上他曾言及皇帝對你甚感欣慰,可為何再無下文?”
說著悵然的歎了口氣,續道:“無他,一則皇帝除此之外再無它意,否則便是王執法從中阻攔,而無論哪種,都意味著你近期可能大遷無望,你正是看出這點,才允諾盧芳,對否?”
秦慎默然,心中隻道:跟聰明人打交道,果然既累,也很輕鬆。
“你與王執法究竟有何過節?”就在他分心之際,耳邊隻聽竇義冷不防的忽然問道。
秦慎不由的心中一驚,臉上卻馬上裝出茫然與苦惱的神情,搖頭苦笑道:“我也不知,應該是他認錯人而尚不自知,再或知而不願承認。”
竇義聽完他的解釋卻緊盯不放,似乎想要從他臉上辨出此話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