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正門,少年仆從並未將馮逸引去上次拜見鄒公的會客茶室。而是沿著屋外廊間前行,拐了兩道彎後,又從一扇東角小門出了別院。
步出高門院牆,視野拓然開闊。果然……印入眼簾的正是不遠處一座白紙糊成的半圓形“建築”。
此物雖不如前世所見蔬菜大棚外形那麼整齊化一,一望無際。而隻孤零零獨一座立在這裏。馮逸看著卻倍感新奇。也不待那少年仆從引路,便要疾步湊上前看個究竟……
馮逸走近這“大棚”,先仔細觀察了一番,又伸出手摸一摸。外層白紙滑潤而有彈性,並不是日常習字所用糙紙,而是經過特殊處理類似於製作紙傘時所用的油紙。這種特殊材質既耐風沙又防雨漏,的確是這個世界製作大棚最為合適的材料,隻是這種油紙造價也相對較高,想必鄒公建造這座蔬菜大棚一定花費不菲。
如此高的造價顯然是不利於推廣使用的,但是代替物……馮逸想了一番,好似還真沒什麼太好的材質可以替代現代社會的大棚塑料……
這“蔬菜大棚”乃是鄒公的寶貝之所,平日除了他在蒼道門的兩位知交長老,還從未邀人進入觀賞過。雖然也存在當今名士沒人了解喜好農耕之事的原因所在,但隨意招個少年進入?當真不似鄒公會做出的事呢!
少年仆從正兀自疑惑,便見身旁比自己還矮小些的身影突然快步走向“大棚”,且在靠近之時,並未急著進入其中拜見鄒公,而是站在“大棚”外不知在相看什麼……
少年仆從等待片刻,見那馮小公子還似木頭站在原地紋絲不動,似是正陷入某種沉思之中!難道這位小公子真對鄒公這座奇怪“大棚”有興趣?
要知道,每位拜見鄒公的來訪者初見這座奇怪建築時,基本都會忍不住好奇詢問,可待到知曉它的用途後,卻極少有人再關心一句。即便有人為討好鄒公,也隻會誇讚鄒公大棚種植乃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且那座“大棚”外表儒雅樸素、正稱鄒公“方外居士”的賢名。這種馬屁顯然是不小心拍在了馬腿上,因為每每此時,方才還在對麵靜坐品茗傾聽對方廢話的鄒公,都會突然很激烈的將對方從頭到尾挑刺厲言訓斥一頓,搞得那些人最後隻能以袖遮麵灰溜溜逃走……
少年仆從其實也不明白身為頂級名士的鄒公為何對種瓜植菜一事如此執著!這座“大棚”又對鄒公而言到底有何重要意義!而今見這馮小公子如此仔細觀察眼前的“大棚”,認真沉思的模樣竟肖似鄒公五分,方在心內小小感歎,莫非這馮小公子真是鄒公的“同道中人”?
少年仆從年紀雖幼,卻是自小被送給鄒公做隨侍的,如今四五年下來,不能說得老人家多少真傳,卻也在鄒公身邊長了些見識,多了些文韻底氣!自然相看人的本事也比同齡人強上許多。不然怎能隻憑馮逸幾個神態表現,就判斷出他與其他來者確有不同。
隻是這少年仆從心心念念要完成鄒公交予他的“領門”任務。馮逸在這思考個沒完,未免就讓少年仆從有些不耐起來。
少年故意大聲咳嗽兩下,待見馮逸被自己驚醒,並聞聲向自己看過來後,方嬉笑謙和道:“鄒公尚在裏麵等候,還請馮小公子快快隨我去拜見鄒公吧!”
在這種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封建社會中,想找到適合的替換材質果然確非易事。馮逸想了一番不得其法,便也不再強迫自己的大腦。對著少年仆從抱歉一笑,便依言跟隨其後。
馮逸跟隨少年沿著“大棚”邊緣前行,大約行至50米便到了大棚盡頭,再往左一拐,便見大棚的半圓弧形橫截麵處正設有一小門。少年停下腳步,對著虛掩的小門內大聲道:“馮小公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