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認真一看,就還真是兩種不同的竹子材料。
“沒有工具,不然可以弄開看看。”楊奕說道。
他手上卻把玩著另外一件東西,是後來老攤主給他塞過來的,是一件金銅色的發簪。發簪的末端還有一顆手指大的珍珠,成色還不錯。
這種東西,在古代比較流行。將長發鬆鬆挽起,插上一枚別致的發簪,再配上典雅的長裙,即便性格再外放的女性,也可以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古典美人。
“黃銅的吧?”王軍沒有細看,掃了一眼那發簪。他對這個筆筒更加感興趣,想要立馬解開廬山真麵目。
“這顏色,好像是金子的。”苗霏開口道。
各種珠寶她都有所研究,金子的顏色同樣很敏感。那枚珍珠,應該是一枚海珠。大家也知道,珍珠也分河珠和海珠。
楊奕卻搖頭:“應該是銀鎏金的。”
銀鎏金是古代的一種說法,也就是銀鍍金的意思。發簪本體應該是銀子做的,但表麵鍍了一層金子。
這一點,從手感上看就能發現,並不是足金。然而,外表的一層,卻分明就是金子,所以楊奕才會說是銀鎏金。
在古代,這種做法也很普遍。他還知道,古代有一種發簪,就叫銀鎏金鳳簪。因為造型奇特優美,也頗有價值。
“鎏金?”王軍拿過來一看,還真就是金子,但質量不對,也相信了楊奕的說法。
他也了解,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亦稱“塗金”、“鍍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麵不脫落的技術。
這種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還一度非常流行。
“好像也叫發釵吧?”苗霏忽然問道。
王軍搖頭道:“不一樣,兩種東西。”
他就知道,很多人會將兩者弄混淆,都是插頭發用的,而且還都是古代就有的,所以大家容易弄在一起。
其實,發簪通常做成一股,而發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發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中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發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發夾,就是由發釵演變而來的。
“發釵相對貴重一些,在古代也更受歡迎。”楊奕說道。
主要還是發釵的用法更多,實際用途更大,而且做得更加美觀。
根據不同人的個性需求,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如果在發釵上裝綴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並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王軍補充道。
而楊奕手中這個發簪,也可以定義為步搖,但嚴格意義上講,卻也算不上。
“講究還真多。”苗霏吐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