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我們手中這一枚,給人的感覺就是遇火即化一般。”
被楊奕描述出來,淩鋒跟周文波才猛地點頭,他們一直就有這個感覺,但描述不出來。
“羊脂玉造假的多嗎?”周文波突然問道。
“你說呢?牛肉都能造假,何況這種寶物?利潤越高的東西,就越吸引人造假,技術也就越強,想要分辨就越難。因此,別看古董這行利潤高,但沒有眼力,交學費都能讓你一夜傾家蕩產。”
聽到這話,周文波跟淩鋒都是一凜,馬上打消一些不實際的想法跟念頭,還是老老實實做自己的東西比較好。
“尤其是帶皮的仔玉,很容易被坑的。”
楊奕介紹,古人將玉石的品質、色彩對應上了人品、文化內涵,如今眾多藏家跟風勢頭也很嚴重,往往容易頭腦發熱。
比如近年來很多藏友癡迷於羊脂白玉籽料美妙的皮色,如磚瓦紅、橘黃皮等。於是對一些新玉進行“做皮”使其具有古玉一般的顏色,也成了市場“坑蒙拐騙”的一大手法。
由於大部分愛好者隻會認皮色和白度,認為花幾百、上千元就能購買高檔的紅皮、黃皮等籽料作品,這促使了假皮的泛濫。
一般情況為,銷售者會將自己用大理岩磨成的“白玉籽料”說是河裏撿來的,用白色石英卵石冒充籽料的。
時下,更多的則是用山料或是其他玉種經磨光上皮充當籽料進行銷售,這些在市場上屢見不鮮。
據說,把品相不好很難出手的低檔籽料燙出假皮出售,買家會以汗毛孔等方法分辨出是否籽料,從而被豔麗的皮色所吸引。買家心理會有花錢買塊皮的想法。所以這樣要比沒皮時的垃圾料容易出手的多,且價格不低。
“玉的玩法很多,每個人追求的不一樣,也造成了多種多樣的造假手段。
有些人喜歡玩玉肉,追求純淨,細膩,油潤,不偏色;而某些人追求各種皮色包括各種漿,盤玩終日,欣賞變化,其樂無窮;也有人玩原始造型的,不管皮色,肉質。隻追求料型完美;還有人要求表麵的皮色,裂痕好看,最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欣賞的時候產生一種美的愉悅感。
不過,最多人玩的還是雕工。玉不鑿不成器,就算料子質地形狀皮色都一般,雕工好也是有玩頭的。而好的玉,加上精彩絕倫的雕琢,就更加引人入勝,比如我們看到這這塊玉牌。”
如果不是這家夥那麼悲劇,加上還是周文波的摯友,楊奕真有種占為己有的衝動,他太了解這塊玉牌的價值了。
“這塊玉牌雕琢得的確好看。”周文波看了一會說道。
其實,他還是不是太懂欣賞,就是感覺還不錯,跟古代的畫一樣,運刀如筆,雕琢師委實了不起。
聽到這種評價,楊奕隻能說這家夥真是個菜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