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的事情,交給我吧!我有這方麵的朋友。”王軍說道。
“其實,我想說,準備拜托方老的。”楊奕說道。
方老是雕琢大師,他們江州市的。而且雕琢方麵的師傅,楊奕其實就知道這麼一個。
“請方老的話,代價太大,不適合,還是找我的朋友吧!蘇州的人。那邊的雕琢,還是非常好的,人家雕琢文化氛圍好,保存至今。”王軍說道。
蘇州玉雕是古老的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中國玉雕發源地之一。
在很早之前,手工業的空前繁榮將蘇州製玉推上了高峰,技藝精湛,名人輩出,形成了鮮明的“蘇作”地域特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翹楚,玉雕技藝更是聞名大江南北。
蘇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良細靈巧名聞全國,當時蘇州著名的雕玉藝人陸子剛稱“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瓏奇巧。
“有那邊的朋友,還真要認識一下。行,就讓你處理吧!”楊奕沒有爭,也樂得清閑。一件小事,去找方老,也確實不是很好。
“嗯!有空你還真要多認識這些人。我那朋友,他的手藝是祖傳的,聽說是乾隆時期就傳下來的。在蘇州那一帶,也是有點名氣的。”王軍說道。
清乾隆年間,蘇州琢玉作坊已達八百三十多戶,到處可聞一片"沙沙"的琢玉聲。而閶門吊橋兩側的玉市更是擔攤鱗次,鋪肆櫛比。
當時琢玉行會就設在周王廟,每年陰曆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玉器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傑作作為祭祀的供品去陳列。屆時,同業相互觀摩,各路客商雲集,市民爭相觀摩,熱鬧異常。
不過,現在還保持傳統的手工藝,原汁原味的可不多。即便是蘇州,也開始順應潮流。
最近,比較流行什麼“新蘇作”,就是時代的產物。
新的蘇作玉雕在傳統中有所突破,同時,又保留了蘇州地區蘇作傳統的雕刻紋飾和技法,保留了蘇作玉雕的精、細、雅、潔的特征,讓觀者看到作品的風格即能判斷出這是蘇作的玉雕作品。
“對了,那個木雕,好像沒看什麼來。”王軍開口道。
他看著那個木雕,雕工非常一般呀!楊奕竟然花了一千元拿過來。在他覺得,好像利潤就不高了。
“這東西,還是個有趣的玩意。算了,等回去再跟你說。現在,我們到其他人那兒逛逛。”楊奕說道,賣了一個關子。
隨著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消息,江州市古玩圈的人幾乎都跑過來湊熱鬧。沒多久,人就開始多起來,有了點鬧市的感覺。
“走,別被人都找完了。”王軍也連忙說道。
但接下來,楊奕他們才發現,自己的運氣算是好的,剛好碰見那個中年男子。這些人的物品中,質量最高的,竟然就是那中年男子的。
一連看了好幾個人的,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的贗品,都是從工廠拿出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