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短會還暴露出一個重要現象——諸將中也無人質疑韓信造反。漢軍將領或對韓信造反確信無疑、或由於劉邦確信無疑而不敢提出質疑,但整體表現為一致確信無疑。這在很大程度上反過來又堅定了劉邦的判斷,有點像是忽悠別人把自己也忽悠了。
忽悠別人把自己也忽悠了,上上下下互相忽悠的同時又自我忽悠,是君主專製製度下很難避免的現象,也就是集權專製體製下的最高統治者需要時時當心的問題。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首先相信可能就是自己,而建立在謊言之上的判斷和決策又如何能正確?!
劉邦這時尚未意識到,還在努力忽悠大家,還沒有想到努力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忽悠了自己而導致決策失誤。
日期:2021-04-1121:41:10
17陳平的對策
==========
開會不頂事,劉邦趕緊找陳平前來商量對策。(本小節引文出自《史記》、《漢書》陳平傳記的不一一加注。)
陳平(約前234年-前178年),將是西漢功臣的故事中伴隨咱們較為長久的一位,又正好是從進入漢軍伊始就生活在西漢最高層圈子裏的一位。這裏隻是他的出場,到以他為主導的階段再詳細介紹此人。
若論與劉邦的淵源、重要性,陳平自然不如蕭何、張良。但蕭何,是韓信成為大將軍的推薦人;張良“革命”勝利後立即閉門不出、不食人間煙火,很大程度就是為了避免麵對這類事。劉邦也很難強求二人。在可以討論的文臣武將中,陳平長期擔任護軍中尉又是僅次於張良的謀士,相當於漢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副總參謀長,無論作為管幹部的還是出主意的,都是職責所在。
陳平,剛三十出頭,英俊後生,對劉邦曆來是恭恭敬敬,但又很有主見,極少違心附和劉邦。這一回,就是先來了個恭恭敬敬的“固辭謝”。皇帝要他想個辦法,他“固辭謝”,自然就是一種態度。但不是直接拒絕,是推辭,而且是一再推辭。而皇帝讓大臣想辦法、出主意,大臣能夠當麵推辭,亦可見當時的君臣關係,顯然比後世要公平。(《資治通鑒》中沒有“平固辭謝”一語,或是作者認為大臣不應拒絕皇帝。)
這其實就是劉邦沒有找蕭何、張良的原因。二人如果不是明確質疑、直接否定、堅決反對,最客氣就是給他一個“固辭謝”,那他也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但陳平“固辭謝”,他還是有辦法的。對漢軍、對西漢、對他劉邦,蕭何、張良是創始合夥人;陳平是高級經理人。
劉邦麾下將領中,陳平屬於能力高於資曆一類。他是漢二年(前205年)、劉邦初出關中、第一次進軍彭城途中才加入漢軍。劉邦,已經和項羽不相上下、是影響天下的頂級大神了。蕭何、張良,也已經名震中原。以參加漢軍時間論,漢軍中最少有三萬人在陳平麵前可以擺擺老資格。但他很快就被劉邦直接擢拔為護軍中尉,所有漢軍將領都在他的管理範圍內,三萬老資格中的絕大多數都成為了他的下級。所以,打他的小報告、說他壞話、編排他的比較多,若不是能力確實很高,很難在漢軍中生存下來。隨後他會成為西漢功臣的靈魂,到時再說。
陳平又屬於單槍匹馬加入劉邦隊伍的,沒有自己的人馬,就好像沒有本錢入股,隻能依靠聰明才智成就一番事業,而韓信無疑是這類人當中的佼佼者。因為資格不夠老,他在劉邦麵前並沒有真的不伺候的麵子。然而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固辭謝”就是有意識表明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基本態度。這點表明不同意見的本錢,他自認為已經有了。但隻要劉邦堅持,他並不能真的不伺候,但那就是職業經理人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