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一開始作為雙方焦點的鍾離眛的人頭,已經不知何去也無人注意。這個韓信悲劇的直接原因,根本就不是個原因。韓信,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了。事情的關鍵不在於他自己是否造反,而在於劉邦及其以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會造反。他自己是否造反從一開始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劉邦及其以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一定會造反、遲早會造反。
這反過來就意味著,劉邦及其以下所有人如果是韓信,他們一定會造反,而韓信恰恰沒有造反。這就是韓信的悲劇所在。
你自己是什麼固然重要,別人認為你是什麼可能更重要。別人是根據他們對你的判斷來對待你的,極可能所有的別人都是這樣。
日期:2021-04-1410:28:27
19群體性騷動
==========
接下來的一幕可能是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現場出現了群體性騷動,雙方漢軍將士不約而同地、共同地、整體地、自發地、但又是無意識地騷動。
他們原本都是漢軍,從推翻秦皇朝到楚漢戰爭,大家一直是同生共死的戰友,劉邦是他們共同的漢王,韓信是他們共同的大將軍。漢王突然把大將軍抓起來了,大家突然成為敵我關係了,立刻就可能操刀相對、要拚個你死我活了,都缺乏思想準備,都隻能是本能的反應。
當力士一擁而上將韓信抓起來的時候,大家先是猛然一片驚訝,好似從天而降的悶雷落下,又好似卷地而來的海潮掠過,立刻就又目瞪口呆、鴉雀無聲了,沒有任何激烈動作,也沒有任何明白宣示,隻是一種群體情緒,仿佛無邊的、莫名其妙的、沒有任何確定性的、又是明確而巨大的恐懼的大海。
這情景,劉邦未曾想到、韓信也未曾想到、雙方高官都未曾想到,也就不可能是他們任何人所操縱,也沒有任何人來得及操縱。相反,他們也都不約而同地、無意識地陷入了恐懼的大海中。
劉邦可能最先意識到了局麵嚴重。
他長期擔任亭長,主要工作就是和平民百姓、當時稱為黔首的最底層的芸芸眾生打交道。絕大多數連個正經名字也沒有的黔首,大多數時候很好揉捏,想怎麼揉捏就怎麼揉捏;但也有不好揉捏的時候,一旦不好揉捏了怎麼揉捏都不行,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當亭長時,他對這種局麵就一直保持著警惕。但在軍中時間長了,淡忘了。軍中講究令行禁止,戰鼓一響,刀山火海也得上,明知是死也得上,忘記了萬千士卒原本都是黔首。
自櫟陽出發這一路上,他不止一次設想過韓信上當、被生擒活捉的情景,但卻沒有想到會是這般場景。他自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衝擊,威震天下、所向無敵的大將軍居然如此輕鬆就擒,還捧著鍾離眛的人頭。所以,他才感覺韓信那一聲大呼格外震耳欲聾,也才有了自己那一句下意識的乞求、分辯——“若毋聲”——本能地不願意讓眾人聽到韓信的話,他也不知道下一秒鍾會發生什麼事情。(衷心感謝史官寫實一般的記載、感謝太史公注重細節的寫作風格,使得後人能夠感覺到劉邦的心態、當時的情景。)
為何?
他的偽遊雲夢是明詔天下的公開行為。如果能夠坐實韓信造反的罪名,那就是皇帝智取韓信的成功策略,可以傳為美談。結果不僅沒有坐實,反而是韓信自己把鍾離眛的人頭獻了上來,這豈不就成了皇帝戲弄諸侯、冤枉功臣?!
且韓信將鍾離眛人頭獻上確實是一種普通人的應對邏輯。你因為收留鍾離眛說我謀反,那我就把人殺了給你看,你還如何說我造反?!而自己正是因為沒有以普通人的邏輯辦事,才能輕而易舉拿下韓信。但是,沒有以普通人的邏輯辦事,在普通人看來就是不按常理辦事、就是輸了理——皇帝二話不說將大將軍抓了。人們的同情就在這一刹那間悄然轉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