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1 / 2)

最初的西漢長安城乃新建的單一行政功能城市。城中建築隻有兩類,皇宮和群臣居住區。群臣居住區分為裏,每一裏50至100戶,有單獨的圍牆和大門。最多時達160個裏,這時肯定還遠沒有那麼多。韓信的淮陰侯府邸就在其中,唯不知是原來的楚王府換了招牌,抑或是降為淮陰侯後也換了房子。後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韓信拉著陳豨的手在庭院裏散步,轉了一圈,又是一圈。

幕後策劃造反的談話本就很困難,且韓信又是西漢這個新政權的重要打造者。三秦、三晉、燕趙、齊魯是他直接指揮打下來,龍且率領的楚軍主力是他直接指揮消滅,最後消滅項羽的垓下之戰也是他直接指揮,隨後又分兵占領吳楚。大半漢軍、大半戰爭、大半中原都是他嘔心瀝血,西漢不僅是劉邦的,也是他韓信一生功業。下決心摧毀豈是容易?

更何況,他清楚漢軍和西漢靠什麼組成,就是他在漢中向劉邦提出的“與天下同利”,簡而言之就是攻城者得城、掠地者得地。在這種基礎上打造起來的政權,隻要能保持必要彈性,穩定性幾乎無可比擬,想要摧毀談何容易?親身經曆了摧毀秦皇朝戰爭的摧枯拉朽,親眼目睹了那個龐然大物的土崩瓦解,他對如何摧毀一個政權有非常直接的理解。秦之所以土崩瓦解,因為那確為皇帝一人獨有,好似獨腳巨人,一旦皇綱解紐,勢必轟然崩塌。漢則與天下同利,好似百足之蟲,沒有了皇帝,下邊還有60萬小皇帝;邏輯上得把60萬個小皇帝全部推翻才能推翻西漢。韓信,可能是較早意識到西漢這一優勢的。

韓信出身時雖然已經是平民、常常食不果腹,卻是頗為典型的精神貴族。家中長輩都早早去世,他其實是個孤兒,除卻長輩言傳身教的貴族理念之外,並不知曉社會上已經增添了許多其他的東西。他與人相處,就知道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他的一生功業,起自劉邦漢中拜將,對劉邦始終懷抱感恩之心。他很早就明白劉邦不信任自己,甚至有點理解劉邦的不信任。為了讓劉邦放心,能做的他都做了,不能做的、隻要不是嚴重影響戰爭勝負,他也做了。

劉邦第一次收精兵,他寧願相信是大局需要而不是漢王心胸狹小。再則本錢也確實是人家給的,自己大發了,人家收回本錢、再收點利息理所應當。何況分兵拱衛漢王、加強中原前線也確為戰爭需要。他真心實意將麾下精兵全數送走,以致兵出燕趙其實是一幫未經訓練的老百姓。井陘一戰其實是將未經訓練的老百姓攆上了戰場,可謂不教而戰,非置之死地必然一哄而散;不能戰鬥,遑論取勝?!

第二次在修武,他和張耳都是在裝睡。張耳已經60出頭、早晨醒得很早,他也早就跟著在半睡半醒狀態。劉邦進帳喝令士卒不許報告,他們都聽到了。統帥大軍,兵符印信豈能輕易讓人奪走?!他等於是耳聽著劉邦將兵符印信拿走的。裝睡之人自然不會被驚醒。事後張耳還撫慰他。

第三次在齊。張良來封自己為齊王的同時征調手下軍隊,有點像是一筆生意,自然不能不給。

第四次在定陶,堂堂漢王等於是明搶硬奪了。

他理解,漢王謀略不如自己,手下士卒再不如自己,如何能睡得著?!且雖然奪走了兵符,但又封自己為楚王了。是楚王啊!所以,他積極主動牽頭上書擁戴劉邦稱帝。

他一開始就沒有、後來也始終沒有試圖和劉邦平起平坐的念頭。他韓信不是那種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所以,自己昧著良心、違背做人的道德將鍾離眛的人頭奉送給劉邦,居然還是被“擒”了,居然還是成為了淮陰侯,和麾下的將領們站到了一起。劉邦、劉邦,你欺人太甚!士可殺,不可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