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外,返回青竹莊的大路上。
耿金玉滿是好奇地眨巴著一雙美麗的雙眸,盯著肖章看了好半天。
“元敬哥哥,你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啊?”
終於,充滿好奇的她,還是打破了馬車內的寧靜,對著肖章發問了。
聽到她的問話,肖章壞壞地笑著:“你猜呢?我這葫蘆裏,你猜我是賣的什麼藥呢?”
“猜不出。”撅起櫻桃小嘴,耿金玉道:“你若想做生意,既有定王、何須再去尋那高太尉。你那生意若真的能一年翻倍賺錢,又何必便宜了那個高太尉呢?”
“因為高太尉足夠貪,腦子又沒那麼靈光。”
還是壞壞地笑著,肖章道:“這樁生意確實可以賺大錢,成倍地、翻著滾地掙錢。但是呢,起步階段,需要有法令支持才行。這個法令如果定王去提議,必然遭到其他三王反對。而讓高太尉去提,則會阻力小上許多。富貴險中求,以高仕群的貪性,他會全力出手來做此事。”
開辦錢莊或者銀號,是如今留在高仕群手中,那份融資企劃書的核心。
將核心的資料,拱手送人、送給的人還是高仕群那樣一個貪官。
難道,肖章是真的瘋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大梁朝不是沒有聰明人。
不是沒人想過,要改變如今這種一切都以現銀為主,十分不方便的交易方式。
可是,大梁朝曆代以來。
對於國庫、金銀的管控,就像是護著玉璽一般的戒備森嚴。
大梁為何會如此重視金銀的管控呢?
其一,大梁之前的大寧朝,崩盤的開始就是國庫虧空。
當時那個大寧朝,前兩代皇帝曾經搞出過一個盛世。
有盛世,按道理說,國庫應該是充盈、豐足才對。
偏偏地,大寧朝的盛世,其實隻是浮華表麵、徒有其表。
到了其第三代、最後一個皇帝時。
前輩人製造出的假象,因蜀地鹽運中金銀不足以兌,徹底被擊破。
一石激起千層浪,伴隨著蜀地鬧錢荒。
大寧朝各地門閥、豪族,紛紛開始囤積金銀。
本來金銀現有量就少,再被豪族、門閥一囤積。
事態最後,發展到一個令人驚奇的狀況:大寧朝廷,連給官吏發工資,都隻能用銅錢、鐵錢。想要金銀,那是一錠難求。
梁太祖,當時是殿前司都使,也是冀州門閥出身。
當時他們趙家,自然也在囤積金銀、以求自保的門閥列表中。
因有了大寧朝的前車之鑒,所以自打梁太祖發動兵變、登上皇位以後。
大梁朝對於金銀管控,便立下了鐵一般的十三條規矩。
這十三條鐵律中,有一條金銀通兌,唯可經各地布政司或匠造局。
凡民間私兌金銀,視同謀反、誅滅三族。
滅三族啊!
那麼重的罪,自然沒人輕易的再去嚐試。
曾經在梁武帝變法期間,有河東商人提出過,要通兌改以民間為主的建議。
可是結果呢?
那個提議的人,沒活過三天,就被梁武帝一道聖旨給抄家滅門。
知道大梁朝廷、皇家對金銀管控的決心與力度,肖章自然不會去直接冒險。
定王對肖章,是真的夠意思。
肖章自然也不會讓他來背這捅破天,超級大的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