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冒死直諫,“肖氏八策”(中)(1 / 2)

還要依據封地大小,給那些王公定出每年必須繳的“國儲糧”數量。

為了刺激王公、地主們向戶部賣“國儲糧”。

同時建立一條農業補貼及大戶退稅製度。

今年繳的多,來年發的補貼及退的稅款就多。

借此策讓大梁的軍備糧、賑災糧、河工等徭役口糧充實起來。

為減小階級間的貧富差距。

自有土地的農民,向戶部賣“國儲糧”的價格略高於王公貴族、地主豪強。

退稅、補貼攤入田畝,讓自有土地的農民“旱澇保收、果腹無憂”。

以此方法阻止豪強、貴族去大規模的兼並土地,製造出更多無地流民。

同時結合新征封地政策。

對主動向新征之地遷徙的百姓,給予農具、牛馬、種子由戶部直贈的扶持。

凡自願、主動遷往邊疆和新征之地,去開墾新田的農民。

朝廷給予免稅賦十年、免徭役五年,“國儲糧”收購價格再高些許的獎勵。

為了確保新征之地、新開之田不得而複失。

新征之地以村為基本架構,一村建一保、一保領一隊,組建新征地出則兵、入則民的邊軍鄉兵。

五村一大保、設一常態化的指揮,率副指揮等屬下負責常態化操練、作戰時指揮。

五個大保設一鎮,設常態化指揮與訓練機構,最高指揮官稱鎮守使。

五鎮設一軍,十軍設一廂,分設都虞侯、都指揮使常態化管調。

核心思想是邊疆與新開地,百戶一村、百丁常備,可得百萬新軍……

“此策妙哉,此策妙哉。”

聽到肖章說完這第三條,老皇帝終於按捺不住,盛讚中打斷了肖章。

“肖元敬。”讚過之後,老皇帝盯著肖章怪笑問道:“你這一村一隊鄉兵,常態化操練之策,是你獨自想出來的嗎?”

“回陛下,不全是。”看著老皇帝,肖章道:“此策,臣原本沒想到這麼多。是在與定王幾次書信往來,與青竹莊許多邊軍老兵交談後,逐漸形成的。臣隻是加以整理,加入臣之所思、淬合而成。”

“崔臣。”側頭輕喚,老皇帝看向崔臣。

頷首應聲,崔臣道:“老奴在。”

盯著他,老皇帝問道:“此策你可曾記下?”

“老奴全已記於心中。”點了點頭,崔臣回答中、側頭看了看肖章。

在看向肖章時,這位昭烈堂製皇大爺的表情,有些古怪。

“午後,著樞密院、六部急議。”絲毫沒注意到崔臣的表情,吩咐一句後,老皇帝重新看向肖章:“說,繼續說、讓朕聽一聽,你還有什麼治世良策。”

見老皇帝發問後,不再開口,肖章接著說出了第四策。

這第四策是主張全民教化、全民識字、全民皆可參加科舉。

以建立縣學、鄉學、村學的三級完善的教育體係,作為這個主張的基礎支撐。

既村學為蒙學,凡五至七歲的孩童,皆可入學。

村學由縣衙統一協調學費,學生免費、麵試入學,學製為五年。

鄉學為鄉塾,須由村學畢業生中擇優升入。

鄉學由州府衙門統一協調學費,學生免費、麵試入學,學製為三年。

縣學為中學,須由鄉學畢業生中擇優錄取。

縣學的經費,全部由路一級與州府籌措小部分、禮部直撥大部分、學生承擔另外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