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總和30億斤銅的五厘。
趙枚的安南經略使,已整整做了十二年,累計收入已達到了驚人的數字。
趙枚還是一個不喜歡奢侈、鋪張的人。
自從他封郡王、入主宿安州以來,他所有的錢都拿去興建海邊港口、河邊碼頭,修路造橋、造船造車。
可以說,趙枚是大梁諸多王爺中,少有的一心為民、全心興業的好王爺,也是少有的不記個人得失、竭力讓封地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好王爺。
曾經,宿安遭遇海暴侵襲,一夜間、海邊四縣四萬九千戶遭災。
是趙枚開府庫、迅速出錢出兵,幫助那些災民轉移、遷居新地點。
為了安置災民,他甚至以威逼利誘的手段,迫使當地幾乎所有的大地主,以略高於市價的價格把地賣給了王府。
得到那些土地,又由王府轉手分發、不取分文地給了那四萬九千戶災民,直接救活了二十幾萬百姓。
曾經,周邊州縣的山賊,看到宿安富庶。
十幾路賊寇糾結在一起,組織起一支上萬人的隊伍,闖進了宿安的地界肆意劫掠逞凶。
得知賊寇來犯,趙枚先是給所屬八縣的縣令、縣尉下了死令:失城池者,斬立決。臨陣脫逃者,誅滿門。
一邊給縣令、縣尉下死命令,另一邊趙枚急召本部兵馬的同時,向周邊各州縣、王爺們發出求援官牒。
為了讓那些王爺、州縣主官全力支援宿安,他特意在官牒中加注了一些文字。
什麼文字呢?
先抵宿安、與敵開戰者,以兵力計、贈每兵百兩銀。殺敵一人,贈百兩。斬敵酋一人,贈千兩。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被趙枚用上以後。
換來的是什麼呢?
是附近的、甚至七八百裏外的各路王爺和州官們,紛紛領兵來助。
隻短短三天時間,趙枚就在宿安一帶,用巨資引來了多達十五萬兵馬。
十五萬外援,加上他自帶的八千兵馬,還有當地的廂軍一萬兩千五百人、鄉兵兩萬五千多人。
那一萬多賊兵,剛打開第一個縣城,還沒等他們高興地去慶祝。
一回頭,賊兵們就驚恐的發現,他們已經被二十多萬人,給團團地包圍在了那個小縣城裏。
二十多萬大梁官軍,鐵桶一般圍住了一萬多賊兵。
結果無需多說,自然是那一萬多賊兵全軍覆滅。
收複縣城、各路人馬拿錢走人後,趙枚的做法更讓當地百姓對他感恩戴德、千恩萬謝。
他都做了什麼呢?
受損、被毀的房屋,全部有府庫出錢重修,而且修的比從前更好。
家人被賊寇殺死的,府庫出錢安葬、額外每個人五百兩撫恤金。
被賊寇砍傷的百姓,王府出錢治傷,每天額外再給五百文補助。
所有受損的匠鋪、商鋪、糧鋪,王府不收利息、借錢助其複業。
曾經有人稱頌襄王是位賢德的的王爺,稱讚康王是個賢德的王爺。
可他們在趙枚這些做法麵前,顯得是異常的渺小。
再加上趙枚幾乎年年從府庫中撥出巨資,疏通河道、建設灌渠,拓寬運河、興辦義學的種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