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高仕群被貶、削、降,沂州再起新銳勢(1 / 2)

江州碼頭工人大舉造反。

這事兒,當天被江州附近的蘄陽縣令用八百裏加急,連夜送進了京城、送到了太尉府。

這份軍報被送進太尉府時,高仕群又不在府中。

這次他又去了哪裏呢?

此時高太尉正在宮裏,跪在金殿上、向老皇帝趙喆哭嚎著,懇請趙喆火速出兵去剿滅“黑鳳凰”、去消滅“桐柏軍”。

賊寇入城,這事兒是大事兒。

但這種事兒,自從趙喆登基以來,還是第一次發生。

趙喆如此胡來,為何他登基以後,這還是頭一遭發生這種事兒呢?

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靠昭烈寺上位、借助江湖會黨奪權成功的趙喆,很清楚各縣存在著防禦能力不足的隱患。

為了不使各縣遭到山賊、草寇的襲擾。

趙喆登基後的第一件事,便頒詔令各縣擴大鄉兵征招。

皇帝一道聖旨,大梁鄉兵的規模,迅速得到了擴大。

原本一個縣的鄉兵,從最多一千多人,經過短短幾年、便擴充到了多則上萬、少則四五千人。

鄉兵增多的同時,趙喆還給樞密院和兵部下達樂另一道詔令。

根據那道詔令,兵部讓各縣常駐廂兵的兵力由一個隊或一個營,增加到了小縣常駐兩營、一千人,大縣常駐三營、一千五百人。

廂軍加鄉兵,兩級兵力加到一起,小縣縣尉可隨時調動五六千人、大縣縣尉可調遣一萬到一萬兩千人左右。

各縣兵力達到如此規模,除非出現十萬人以上規模的賊寇,否則絕對沒有那股山賊敢去進犯各縣。

第二個原因,是趙喆重新啟用了村保、鄉保連坐,梁武帝時的舊律。

五戶小保、五十戶大保,每個村設一個村保正,每個鄉設一個大保正。

一旦山賊入村,各村的保正就是臨時的軍事指揮官,可以帶著本村的鄉兵迎戰山賊。

當一個村行動起來,所在鄉的大保正亦會在極短時間內,發動其他各村、集結該鄉所有的鄉兵趕往支援。

這種以鄉兵體製作為基礎,以鄉村聯防作為基礎的兵製模式,使得大梁的鄉村自趙喆登基以來,安穩了這十幾年。

再加上大梁自從建國以來,便有“城池失守、主官死罪”的天條在。

所以即便是京東等地的巨寇,也是輕易無法攻下城池,隻能在鄉野間四處劫掠、隻能去做流寇。

可是為什麼這次“黑鳳凰”帶著“桐柏軍”,竟然膽敢去攻擊縣城,並且還得手了呢?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中山王、定王主導之下,發動的這次北伐。

這次的北伐,中山王不隻是從冀州、河東抽調了大量的兵力,還從沒有大股賊寇的荊楚、京畿、兩淮抽調了十萬人的廂軍。

中山王大軍的後勤補給線,更是交給了二十萬鄉兵去負責防禦和協助轉運。

經過這一番抽調,許多縣城的廂軍駐兵,頓時被銳減到不足一營、甚至是隻有一隊。

鄉兵的兵力,也隨之被減弱到多則三五千、少則七八百人。

“桐柏軍”是什麼人呢?

那原本是一支曾隨中山王血戰白河口、力戰擊潰東古三萬騎兵的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