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愁城(1 / 3)

十月,阿裏不哥見關隴援絕,兵食皆匱,乃假意請和

忽必烈留也孫格守和林,自率軍返開平二年秋,阿裏不哥襲擊也孫格,乘勢南進十一月,忽必烈率軍親討阿裏不哥,於昔木土腦,大敗阿裏不哥軍,斬三千人,阿裏不哥北遁忽必烈令軍勿追,待其自悔阿裏不哥以為忽必烈軍怯戰,越十日,複南進,至失烈延塔兀之地,與忽必烈軍激戰竟日,不分勝負,戰至黃昏,各自收兵次日,阿裏不哥因其黨阿魯忽有異誌,遂率軍西走忽必烈率軍還燕京後於五年,阿裏不哥歸順忽必烈後“病死”

雖然忽必烈在這場鬥爭中獲勝,但西方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範圍大青一十八年,忽必烈立國元,大元朝建立大青二十年,忽必烈為了穩定統治,與大青簽定了“青元互助條約”由於此條約的簽定,郭靖與劉誌恨鬧翻,郭襄與黃蓉一並進入青國

同年,郭破虜回到襄陽

大青二十二年,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製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郭靖阻止未成,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郭靖再度進言,但由於郭靖與劉誌恨鬧翻的事傳出,呂文德沒有理會郭靖,竟然同意了蒙古人的要求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

大青二十八年,蒙將阿術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大青三十年,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麵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係,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圍修築十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立水軍,尋求製服南宋的戰術優勢大青二十九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郭靖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衝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拚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占優勢的弱點

大青三十一年,青·舞幹戚劍極猛誌微妙帝君劉誌恨宣布退位,傳位於劉孝(楊過),是為青·寶龍鳳劍應元情至人帝君至人帝尊劉誌恨為青幹帝祖祖宗廟號,又號為微妙帝君神牌位號大青三十二年,青軍全麵占領東瀛,東瀛人除奴無活人

元朝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五千艘,日夜操練水軍,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準備了必要條件

從大青三十年始,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大青三十二年,完全包圍襄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早在大青二十九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不顧郭靖勸戒,強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大青三十一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製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兩千餘人,戰艦五十艘由於元軍勢大,宋朝向大青求助,但大青以帝政為由,至人帝拒絕了宋朝的要求,但同意宋人可以向青國境內移民,不過所移之民當由青國堪選,不當人不得入青從此,開始了宋國向青國移民的大風暴大青三十二年春,呂文煥再次拒絕郭靖之議,強行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範、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大青三十三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一百餘艘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三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鬥也不可能勝利,宋軍隻好困守襄陽,敗局已定大青三十四年春,元軍對樊城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隻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製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郢州等地民兵三千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三千及大批物資出,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誌,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三千水軍群情振奮,鬥誌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鬥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麵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衝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五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誌然而這次戰鬥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五千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三千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隻有迅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麵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麵駛來等到近前,才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占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鬥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四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郭靖投降,郭靖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