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走到盡頭便是神學。
如果沒有上帝粒子,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將以光速運動。這麼快的速度運行,粒子將無法結合到一起,就不會產生原子、分子、DNA、蛋白質,也就不會有生命,不會有人類,不會有其他任何物質,宇宙將會是一片虛無。
2012年7月4日,西方核子中心宣布大型對撞機上的CMS和ATLAS兩個實驗組分別探測到疑似希格斯子的新玻色子(簡稱上帝粒子),2013年3月14日再次發布新聞稿,正式確認了先前探測到的是希格斯子。
至此“上帝粒子”被證實存在,但由於其極不穩定,形成即會衰變,以現有的科技水平來說根本無法捕捉。隻能通過龐大的數據分析得出上帝粒子存在的證據。
公元2020年3月,位於Z國東北平原地下100米深處大型質子對撞機竣工,整個工程由70個國家8000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合作完成。此項工程包含了基本上全球整個科技水平的巔峰,也包含著整個世界對於科學盡頭的期待,宇宙起源的秘密也許由此解開也不一定。
經過一年多設備調試檢查,Z國準備在9月初開始第一次運行質子對撞機(簡稱LHC)。
圓形加速器隧道總長70公裏,隧道直徑約3米左右,由於對設備性能的精確性,隧道位於同一水平線上形成一個規則的圓形。
隧道內設有A—H共8個區域,其中A區為主控區,其他幾區負責設備調試與維修,偵測,分析。每個區域可容納幾百到千人。
“小蘇啊,我看你快24小時沒休息了,年輕人還是多注意下休息!”一個老者對正仔細檢查設備的年輕人說道。
正弓著身手上忙個不停的年輕人,抬起頭來,右手扶了下戴著的眼鏡,一雙疲憊的眼睛略微放出一絲神采,劍鼻吸了吸,笑著說道:“王導,今天下午就要運行了,抓緊檢查下,心裏踏實!
此人名叫蘇林,如今38歲,畢業於Z國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校經導師推薦有幸參與建設LHC,為D區設備性能調試工程師。
這名老者正是蘇林的導師王國興,雖然年過花甲,但精神矍鑠,布滿皺紋的臉上看著蘇林滿是笑容,這名學生自己一手帶出來,倒也沒辜負對他的期望。
“哦,對了,冷凍槽前有幾天出現一次未知性報警,後來又恢複了,等下你這邊忙完了去看下有沒有問題!”王國興說完朝著主控室走去。
“好的,老師,我這邊馬上就檢查完了,這就過去看看!”蘇林看著王國興微駝的背影,回聲到,說完繼續檢查著質子發射點的加速環。
加速器通道中,主要是放置兩個質子束管。加速管由超導磁鐵所包覆,以液態氦來冷卻。管中的質子是以相反的方向,環繞著整個環型加速器運行。除此之外,在四個實驗碰撞點附近,另有安裝其他的偏向磁鐵及聚焦磁鐵。
蘇林負責的D區正好是一個質子碰撞點,LHC加速環的四個碰撞點,分別設有五個偵測器在碰撞點的地穴中。其中超環麵儀器(ATLAS)與緊湊渺子線圈(CMS)是通用型的粒子偵測器。其他三個(LHC底誇克偵測器(LHCb),大型離子對撞器(ALICE)以及全截麵彈性散射偵測器(TOTEM)則是較小型的特殊目標偵測器。此時他檢查的正是偵測器,一切正常後,蘇林起身逐步開始檢查起附在管道上的冷凍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