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遠離陷阱,好好活著 懶惰是一種悲哀
絕大多數的失敗者之所以在逆境中苦苦掙紮,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滋長出了的惰性。他們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是因為他們不肯從事辛苦的工作,不願付出辛勤的勞動,不願意做出必要的努力——長此以往,他們慢慢地變得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縱觀古今,隻有那些在困難和挫折麵前全力拚搏的人,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巔峰,才有可能走在時代的最前列。對於那些從來不願接受新的挑戰,不敢正視困難與挫折和不願去從事艱辛繁重的工作的人來說,他們是永遠不可能有太大成就的。
所以,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要放任自己、無所事事地打發時光;不要讓惰性爬出來吞噬我們的鬥誌,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不管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心境,都要迫使自己去努力工作。
一個人在工作上生活上的惰性,最初的症狀之一就是他的理想與抱負在不知不覺中日漸淡漠和萎縮。對於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養成時刻檢查自己的抱負、並永遠保持高昂的鬥誌是至關重要的。要知道,一切成功取決於我們的遠大誌向,一個人如果胸無大誌,遊戲人生,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但更危險的是,一旦我們停止使用我們的肌肉和大腦,一些本來具備的生理優勢和能力就會在春去秋來之中開始生疏、退化。如果你不能不斷地給自己的抱負加油,如果你不通過反複的實踐來強化自己的能力,不徹底鏟除隱藏在心底的惰性,那麼,成功就會令你遙不可及。
這是一個山區老人的故事:山裏的野豬經常下山來踐踏莊稼,甚至威脅經過那裏的人。幾位經驗豐富的獵人很想捕獲它們,但這些野豬卻狡猾得很,從不上當。
一天,一位老人趕著一匹拖著兩輪車的毛驢,走進野豬經常出沒的村莊,車上裝滿了木料和穀物。老人告訴當地的居民說他要幫助他們捉野豬。他們都嘲笑他,因為沒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獵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兩個月以後,老人從山上回到村莊,告訴居民,野豬已經被他關在山頂的圍欄裏。
他向驚訝的居民解釋他的捕豬過程,他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野豬經常覓食的地方,然後我在空地中間放少許食物作為捕捉的誘餌。那些野豬起初嚇了一跳,但最後,還是好奇地跑了過來。老野豬聞了聞味道,然後嚐了一口,其他野豬也跟著吃了起來,這時我知道我能捕到它們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一些食物,並在幾尺遠的地方豎起一塊木板。那塊木板像幽靈一樣,暫時嚇退了它們,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之後,它們又回來吃了。當時野豬並不知道,它們很快將是我的了。此後我要做的隻是每天多豎立幾塊木板在食物周圍,直到我的圍欄完成為止。每次我加進一些木板,它們就會遠離一陣子,但最後都會再來‘白吃午餐’。圍欄做好了,唯一進出口的門也準備好了,而不勞而獲的習慣使野豬毫無顧忌地走進了圍欄。這時我要做的隻是拉動連接在門上的繩子,就出其不意地把它們捕捉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簡單:一隻動物要靠人類供給食物時,它就會遇到麻煩。人也一樣,如果你想使一個人殘廢、成為一個十足的失敗者,隻要在足夠長的時間裏給他“免費的午餐”,讓他養成不勞而獲的懶惰習慣就行了。
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由於沒有克服惰性,最後理想破滅,喪失鬥誌的人多得數不勝數。盡管他們外表看來與常人無異,但實際上曾經一度在他們心中燃燒的熱情之火已經漸漸地熄滅,取而代之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人生。
對於任何人來說,不管他現在的處境是多麼惡劣,或者是先天條件多麼糟糕,隻要有耐心和毅力,隻要他能夠保持高昂的鬥誌,熱情之火不滅,那麼他就大有希望。但是,如果他任由惰性蔓延,變得頹廢消極,心如死灰,那麼,人生的鋒芒和銳氣也就消失殆盡了。在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克服自己心底的惰性,持久地保持高昂的鬥誌,讓渴望成功的熾熱火焰永遠燃燒。
心靈小貼士:
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誌。同樣,一個心懷大誌的人,也不會害怕吃苦受累,因為他內心有著明確的前行目標、更有著堅定的心誌去實現這個目標。所以,有誌向的人不會貪戀享受舒適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