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這是中國人民在加強國防力量,反對美帝國主義訛詐和核威脅政策的鬥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8年,我國建成了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1960年春天,中央軍委令陳士榘將軍率領中國的第一批特別工程部隊進入羅布泊,開始了中國第一個核試驗基地的工程建設。同時,中共中央在七、八月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克服麵臨的嚴重困難,發展國防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技術的必要性,問題提出要“埋頭苦幹,發憤圖強,自力更生,奮勇前進”,並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
一是加強領導,組織全國各科研、生產部門協作攻關。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來任主任、羅瑞卿任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幾位副總理及中央軍委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專門委員會。
二是遵照“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原則;對其他一些尖端武器發展項目,除保留一定的骨幹力量繼續攻關外,暫緩進行,以集中力量研製原子彈。
三是選調技術骨幹100名,大中專畢業生6000名青年,培養充實原子彈研製隊伍。中央專委在周恩來領導下,組織各方麵的力量大力協同,及時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麵進行調度,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全國大協作,解決了研製原子彈中遇到的100多個重大問題,安排了原子彈所需的特殊材料、部件和配套產品2萬餘項的研製生產,大大加快了原子彈研製的步伐。
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憑著為祖國爭光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發揮聰明才智,攻克了一道道難關,經過反複試驗論證,於1963年3月,提出了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
原子彈的爆炸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在控製室,第九研究院院長李覺將軍將鐵塔控製室的鑰匙交給了國防科委副主任張震寰。
在距起爆還有10秒鍾時進入了倒計時,張震寰發出口令:“10、9、8、7……”,當數到“0”時,張震寰一聲令下“起爆!”主操作員韓雲梯有力地按下了牽動人心的最後一個按鈕。在一段短暫的寂靜之後,突然,鐵塔那裏迸發出強烈的耀眼的閃光,接著升騰起一個巨大的太陽般的火球,衝擊波如同颶風般席卷開來,隨後,傳來了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漸漸地,火球與地麵衝起的塵柱連成一體,形成了一朵極為壯觀的蘑菇雲。
1967年6月17日,在中國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氫彈爆炸,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蘇聯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我國隻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這兩個發展階段之間的跨越。這兩次核試驗的成功,是中國在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麵取得的重大成就,它標誌著中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88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這是中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1996年7月29日,我國政府發表聲明鄭重宣布: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暫停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