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二忍者無敵——忍糊塗
生活中,涉及大原則的事情不多,許多矛盾和糾葛,大多是生活小事。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忍,學會謙讓。忍不是表麵的忍氣吞聲;忍是一種負責和擔當。忍,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糊塗手段。不能忍,便不會糊塗,不會糊塗,也根本忍不下去。所以忍之一字,萬妙之門。臥薪嚐膽,三千越軍可吞吳;韓信甘忍胯下之辱,不願爭一時之短長,而終成蓋世之功業。此種忍,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也非逆來順受,而是委屈求全以便我行我素。得理也須讓三分,小不忍則亂大謀。
◇ 忍讓是一種修養
生活中離不開忍,英雄等待出頭之日,而要忍,別人打你耳光需要忍,甚至連夫妻生活也需要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覺得苦,不覺得累。所以,忍是一個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忍,都要學會忍。
那麼,怎樣去忍呢?答案就是學會彎曲的做人藝術。山路十八彎,水路十八盤,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滿了荊棘坎坷,這就決定了我們在人生旅途上不僅要有挑戰困難的決心,更應具有一顆學會彎曲的心。
有一對夫婦,他們的婚姻正瀕於破裂的邊緣。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
不久,他們來到一條山穀,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穀。山穀很平常,沒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南坡長滿鬆、柏等樹,而北坡隻有雪鬆。
這時,天上下起了大雪。他們支起帳篷,望著紛紛揚揚的大雪,他們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北坡的雪總比南坡的雪來得大,來得密。不一會兒,雪鬆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的程度,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鬆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南坡由於雪小,總有些樹挺了過來,所以南坡除了雪鬆,還有柏樹等樹木。
帳篷中的妻子發現這一景觀,對丈夫說:“北坡肯定也長過雜樹,隻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壓毀了。”
丈夫點頭同意。過了片刻,兩人像是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相互擁抱在一起。
丈夫興奮地說:“我們發現了一個秘密——對於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像雪鬆一樣讓一步,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大自然中的樹如此,生活中的人亦如此。彎曲中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它並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順應和忍耐。生活中,忍就是彎曲的藝術。
做人能懂得彎曲並敢於彎曲,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境界。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兩個身受不白之冤的人被關在同一所監獄。一個看到的是窗口外明亮的星星,而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四周的高牆。看到星星的人甘於默默忍受困苦,而看到高牆的人終因承受不了外來的流言蜚語,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上吊了。10年後,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個看到星星的人被洗掉了冤屈,重獲了自由。可歎的是另一個悲觀的人卻早已命歸黃泉。可見,生活中糊塗一些,懂得彎曲,也不失為大丈夫。這種彎曲不是見風使舵,不是奴顏婢膝,不是昧上欺下,相反,它是另一種意義的人格和超脫。
懂得彎曲,是為了不折斷正直。有時候,適當的彎曲是一種理智。彎曲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的忍讓。彎曲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彎曲不是毀滅,而是為了退一步的海闊天空,是為了讓生命鍛煉得更堅強。
生活中,做人做事需要一點彈性空間,這也是糊塗學的一個道理。否則,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身邊的人也累。而適當地彎曲一下,也許你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會在你躬起的脊背上悄然滑落。
◇ 忍一時風平浪靜
在現實生活之中,有多少的口角、爭鬥與矛盾是由於失於忍而造成的呢?諸如我踩你一腳,你回我一眼,而且出言不遜,接著雙方就怒目相對,仿佛是不共戴天的仇敵;或是在排隊時爭相推搶,一有得失,便惡言惡語,甚至於當眾出手……諸如此類的生活瑣事,不勝枚舉。其實這些小事,隻要稍稍忍耐一下,便會煙消雲散,天地清明。這道理甚為簡單。
不過,忍是一種妥協,是一種策略,但並不是屈服和投降,它其實是一種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
一次,在公共汽車上一個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售票員看到了,對他說:“同誌,為了保持車內的清潔衛生,請不要隨地吐痰。”
沒想到那男青年聽後不僅沒有道歉,反而破口大罵,說出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然後又狠狠地向地上連吐三口痰。
那位售票員是個年輕的姑娘,此時氣得麵色漲紅,眼淚在眼圈裏直轉。車上的乘客議論紛紛,有為售票員抱不平的,有幫著那個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擠過來看熱鬧的。大家都關心事態如何發展,有人悄悄說快告訴司機把車開到公安局去,免得一會兒在車上打起來。沒想到那位女售票員定了定神,平靜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對大夥說:“沒什麼事,請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麵說,一麵從衣袋裏拿出手紙,彎腰將地上的痰跡擦掉,扔到了垃圾箱裏,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賣票。
看到這個舉動,大家愣住了。車上鴉雀無聲,那位男青年的舌頭突然短了半截,臉上也不自然起來,車到站沒有停穩,就急忙跳下車,剛走了兩步,又跑了回來,對售票員喊了一聲:“大姐!我服你了。”車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誇獎這位售票員不簡單,真能忍,雖然罵不還口,卻將那個渾小子製服了。
這位女售票員麵對辱罵,如果忍不住與那位男青年爭辯,隻能擴大事態;與之對罵,又損害了自己的形象;默不作聲,又顯得太虧了。她請大家回座位坐好,既對大夥兒表示了關心,又淡化了眼前這件事,緩解了緊張的空氣;她彎腰若無其事地將痰跡擦掉,此時無聲勝有聲,比任何語言表達的道理都有說服力,不僅感動了那位男青年,也教育了大家。
在生活中,我們也難免會碰到一些蠻不講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惡意的人,有時還會無緣無故地遭到這種人的欺侮和辱罵。每當遇到這樣的事,常讓人覺得忍無可忍。可是,不忍就會正好成了對方的出氣筒,也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正如一首詩說的那樣:忍字頭上一把刀,遇事不忍禍必招;如能忍住心中氣,過後方知忍字高。
生活中,不能爆竹脾氣一點就著,不能針尖兒對麥芒,你倔他更強。如果這時候我們能有意識地讓自己冷靜下來,該受點委屈就受點委屈,該忍讓時就忍讓,我們的人生也會由此進入一個更新的境界。
◇ 隱忍不爭也堪稱大丈夫
有關“士可殺不可辱”、“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之類的關於受辱之言詞可真不少。是的,人應該活得有誌氣,活著就不該受人侮辱。但是,如果你身上擔負著重任時,對辱就不可大義凜然了。你應該以大任為重。這一點,漢高祖劉邦做得非常不錯。
劉邦一生最危險的時候,恐怕就是在鴻門宴上。
以後,當他在彭城被楚軍狂追猛攆的時候,雖多次因情況緊急將一對兒女推下車,但楚軍到底離他有些距離而未能追趕上他;當他被楚軍包圍在滎陽城中猛攻勁擊的時候,雖形勢危機萬分,但畢竟他還是在漢軍陣營之中;當他在平城被匈奴人包圍七天七夜的時候,雖險些餓死,但畢竟身邊有十幾萬大軍保衛著他。
但是,在鴻門宴上,他身邊僅有張良一個人,加上後來闖入大帳為他叫冤的樊噲,也不過兩個人而已,外麵雖還有百餘騎,但項羽卻有四十萬大軍,而且對方已經心懷殺害之意。此時,他的小命完全掌握在項羽手上。殺掉劉邦,如果項羽願意的話,他自己就能對付劉邦這幾個人,而無需任何人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隻有卑躬屈膝,隱忍不爭,並充分利用對方的矛盾,來解救自己了,稍有不慎,後果顯而易見。此時,任何大丈夫的豪言壯語、英雄舉止都無疑會給他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鴻門宴是劉邦經曆的最為危險的事情。後世也沒有幾個人能經曆過這個場麵。從這個角度上是說,劉邦還應該很自豪呢!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沒有必要再囉嗦一番,關鍵是看劉邦都幹了些什麼,如何避免災難的發生?
在此事的前前後後,劉邦都做了哪些“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事情呢?
首先,在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他死氣白賴地拉著項羽的叔父項伯認作兒女親家,並求他在項羽麵前替自己美言美言。結果還是不錯的。項伯回去後先把項羽的工作做通了,項羽答應第二天劉邦來時會善待他。如果沒有這道“工序”,劉邦第二天肯定凶多吉少。
其次,第二天見麵後,趕緊先說好聽的。劉邦一見到項羽就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於河北,我戰於河南。但我沒想到能先入關中,並與將軍在這裏見麵。請將軍不要聽小人的中傷與挑撥。”這段話裏沒有一句是真的。
當初,劉邦從今江蘇向西進發,直奔今天的陝西,沿途雖遇到一些麻煩,但不過是秦軍的地方部隊和少量的精銳。而項羽先往北走,去今河北救趙國,又在那裏與秦軍二十萬精銳糾纏日久,經過多次大戰,最後將秦軍全部殲滅後,兜了一個大圈子,才進入關中。僅從路程上說,項羽也不會比劉邦早進關中,劉邦竟說自己沒有想到。
劉邦說小人挑撥他與項羽的關係,但事實是有人給劉邦出主意,讓他派兵守住函穀關,不要讓諸侯進關,在關中稱王,他聽信了。結果,不僅函穀關被項羽一仗就攻破了,而且還將項羽惹得大怒,這才使他陷於鴻門宴的險境之中。
不過,劉邦這幾句話雖然不實,但是“卑躬”味兒十足,讓項羽聽了十分舒服。而且,此時劉邦已經五十歲上下了,項羽才二十六歲,能當劉邦的兒子。劉邦如此卑躬屈膝,怎能不讓項羽動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以他們為楷模。如果你是領導者,在工作時遭到侮辱,就應當以工作為重;受辱便進行打擊報複,那不是大丈夫所為。須知,隱忍不爭也是大丈夫之舉。
◇ 低頭彎腰保護自己
風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實是飽經風霜,通過無數次考驗的堅韌的草。人生何嚐不是如此。低頭彎腰,保護了自己,強硬隻能夭折得更快。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暫時退卻,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碰,隻能是無謂的犧牲。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這就是適時低頭。
記得《史記》中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
戰國時代的範睢本是魏國人,後來他到了秦國。他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深為昭王所賞識,於是他升為宰相。但是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這件事使範睢意誌消沉。按秦國的法律,隻要被推薦的人出了紕漏,推薦人也要受到連坐的處分。但是秦昭王並沒有問罪範睢,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為刺激範睢,要他振作起來再為國家效力。可是範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懼,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恰好這時有個叫蔡澤的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給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冬;冬天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給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測,應該把它讓給別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範睢聽後,大受啟發,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這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富貴,而且也表現出他大度無私的精神風貌。
後來,蔡澤就宰相位,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宰相的寶座而做了範睢第二。可見聰明的智者都不會一味地貪圖富貴安逸,在適當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曆練過的人,都能了解。謙虛往往被看成軟弱。這種生活態度與其說是軟弱,不如說是嚐遍人世辛酸之後一種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論,不以為然的人,對這個問題,乃至人生的認識顯然有限,因而表現出來的,隻是一種無知的強勁,一種似強實弱的強。真正的智慧,屬於謙遜的人。
俗話講,退一步海闊天空。暫時退卻,養精蓄銳,等待時機,重新籌劃,這時再進便會更快、更好、更有力。有時候,不刻意追求反而更容易得到,追求得太迫切、太執著反而隻能白白增添煩惱。以柔克剛,以退為進,這種曲線的生存方式,有時比直線的方式更有成效。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人個性意誌堅定的表現,學會忍耐、婉轉和退卻,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低頭做人”被一切真正的成功人士奉為聖經。
◇ 忍者無敵
據科學家考證,有一種生長在馬達加斯加的竹子一畝花期過後的種子可以高達50公斤。但開花結籽卻要等100多年。竹子開花的時間因品種而不同,最短的也在15~20年,但這種品種的數量很少,大多數品種都在120~150年開花結籽一次。這種奇特的生理現象讓生物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但研究出來的結果卻是簡單而理性的:為了它的種子不被吃掉。喜歡吃竹花竹籽的動物很少有活得過100年的。竹子為了一次開花結籽要等100多年。正是這種100多年的忍耐造就了生命的完美。由此可見,成功是急不來的,隻有運用好了“忍”的這門學問,才可能等到撥雲見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