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糊塗生活,逍遙自在 第一章有一種智慧叫做“糊塗”(2 / 3)

糊塗智慧比聰明更重要

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候卻依賴糊塗才得以體現。鄭板橋說:“聰明有大小之分,糊塗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塗是真糊塗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塗乃假糊塗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塗,正是大智慧隱藏於難得的糊塗之中。”

從理論上講,一個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聰明人。然而,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人物並不絕頂聰明,相反,他們可能還曾是有些笨。有個統計數字顯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隻有不超過10%的人智商超群,其餘90%的智商絕對隻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成功的人物更重視智慧。

生活中,聰明與智慧實在是兩回事,聰明是一種先天的東西,總令人感到聰明人的光輝,但往往這種表麵的光芒,不能令聰明人成功,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被認為聰明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聰明,如寓言塞翁失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們眼裏看見的不是即時的利益,而是日後的好處,因為日後的大利,他們肯去吃眼前的苦。這樣的人肯定不是聰明人,但他卻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美國總統威爾遜小時候比較木訥,鎮上很多人都喜歡和他開玩笑,或者戲弄他。一天,他的一個同學一手拿著一美元,一手拿著五美分,問小威爾遜會選擇拿哪一個。

威爾遜回答:“我要五美分。”

“哈哈,他放著一美元不要,卻要五美分。”同伴們哈哈大笑,四處傳說著這個笑話。

許多人不信小威爾遜竟有這麼傻,紛紛拿著錢來試。然而屢試不爽,每次小威爾遜都回答“我要五美分。”整個學校都傳遍了這個笑話,每天都有人用同樣的方法愚弄他,然後笑嗬嗬地走開。

終於,他的老師有一天忍不住了,當麵詢問小威爾遜:“難道你連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嗎?”

“我當然知道。可是,我如果要了一美元的話,就沒人願意再來試了,我以後就連五美分也賺不到了。”

你看,威爾遜隻是不願把心思放在貪圖小利的小聰明上,而隻著眼於智慧。生活中,智慧和聰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關係。主人沒有仆人的協助不行,會顯得非常笨拙狼狽,缺乏效率。但再聰明的仆人都還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沒有主人的仆人,等於失去了用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實踐去把聰明轉變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從而能夠事半功倍。

生活中的糊塗學

糊塗智慧可以成就大事業,能經受時間考驗;聰明隻能帶來一時的成功,總有機關算盡的時候。當然,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要用好自己的聰明,把聰明轉化為智慧。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會讓它成為美麗的泡沫。

糊塗是一種傻瓜精神

有一道題問:如果漂流到一個荒島,隻能帶三樣東西,你會帶什麼?許多人回答:一棵檸檬樹,一隻鴨子,一個傻瓜。為什麼不帶聰明人而帶傻瓜?因為聰明人會砍掉檸檬樹,吃掉鴨子,甚至最後害了主人。隻有傻瓜,才能執著地拚命努力,最後能種瓜得瓜。生活中,人們需要這種傻瓜精神。傻瓜精神是一種智慧的處世方法,有傻瓜精神的地方往往會發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