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禍從口出——言之忍 在對方失去耐心之前閉嘴
曾國藩說:人生壞事有兩個因素,一是自傲,二是多言。多言生厭,多言招禍,多言致敗,多言無益。
在我們身邊,總是可以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從來不能簡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來不知道什麼該說和什麼不該說,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他們一開口,別人就沒有什麼插嘴的機會了,喋喋不休到對方失去耐心,仍不肯閉上自己的嘴巴。
有一則笑話:
電台台長為了調查電台的收聽率,決定在星期天晚上打電話給1000個男人:“請問您現在在聽什麼?”
“正在聽老婆嘮叨。”在這1000個男人中,有900人這樣回答。
嘮叨並非隻是女人獨有的毛病,某些男人喋喋不休的本領跟女人相比也不差上下,而且比女人的嘮叨更有殺傷力:女人的嘮叨缺乏邏輯,可聽可不聽;男人的喋喋不休通常邏輯嚴密,言之成理,不聽簡直就像不懂道理。所以,哪怕你已極不耐煩,還是隻能耐著性子聽著,直到忍無可忍。
嘮叨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對別人做事不放心,反複叮嚀,將所謂要點及注意事項一遍又一遍重複,還擔心對方聽不懂記不住,一有機會就將自己的老意見與新主意再次發表一遍,以保證對方的所作所為絕無差錯。殊不知,由於說得太多太泛,反而忽略了要點;由於重複的次數太多,對方習以為常,反而不會引起重視。
二、由於對眼前的事情“看不慣”,就一味地發牢騷,怨這怨那,常常惹得周圍人避之不及,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緊張或破裂。由於有高見要發表,或有得意之事要宣傳,有失意之事要傾訴,就不管別人愛不愛聽,由著性子說一氣,直到暢快淋漓才肯罷休。
三、以上兩種行為表現集於一身,其危害更為嚴重。因為他們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話可說,嘴巴像一個關不住的閘門,整天嘩啦嘩啦地往外吐酸水,考驗別人的忍耐力。
那麼,如何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呢?
用錄音機把“嘮叨”的話錄下來,每天晚上自己反複聽3遍。如果沒有錄音機,請在場的人完整複述一兩遍也可。用這種方法,可使自己親身體味到喋喋不休給他人帶來的煩惱。或者找一個無人的地方,把自己內心的牢騷發泄出來。如果是在家中,也可麵對發泄對象的照片或畫像,把不良情緒宣泄淨盡。通過這樣集中發泄的途徑,把自己想說的話全部說完,直到再也不想多說一句為止。
喋喋不休的嘮叨者,說話隻是因為想說話,通常自己都不十分清楚說了什麼,有什麼目的和結果如何。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別人又怎麼能明白呢?所以,每次嘮叨過後,不妨自己反省一下,今天說的話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引起了別人的不快?是不是造成了與自己的本意相反的效果?能不能用三五句話把自己的長篇大論表達清楚,應該怎樣說才會更讓對方喜歡?隻要經常這樣反躬自問,人便變得理智沉靜,久之,說話自然變得慎重得多,再也不會喋喋不休,信口開河了。
某書極言說話簡潔的好處:
“不要隻重複一個話題,囿於成見。簡潔令人愉快,給人好感,並且事半功倍。簡潔雖有失於草率,卻在禮貌上得到補償。好的事物,如能簡潔則會更好。本來很糟,如能簡潔,則不致太糟。少而精勝於多而雜。眾所周知有些人不善於為宇宙增光添彩,卻善於攪擾四鄰。他們像無用的事物令人避而遠之。謹慎的人應避免使人厭倦,尤其是繁忙的大人物。觸怒這樣一個人也許會比惹惱所有其餘的人更糟。說話高明即指說話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