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子無爭——爭之忍 爭吵是把雙刃劍
爭吵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爭吵似乎無處不在,越是親近的人之間越容易爭吵。爭吵往往不是為什麼大事,而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事雖不大,吵起來卻傷了感情、傷了和氣。由此看來,爭吵是把雙刃劍,永遠沒有哪一方會獲勝,就算你贏了爭吵,卻輸了感情,得不償失,何苦呢?
儒家思想主張“不爭”,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君子之爭”。
所謂“君子之爭”,在現代看來,就是要有君子的風度,要按照遊戲規則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爭。爭並不一定是壞事,能使人向上,能促進事業的發展,但不正當的競爭就會抑製人們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
下麵是一則兄弟爭雁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聽過:
兄弟兩個外出打獵,看見一隻大雁從天上飛過,兄弟倆拉好弓準備射雁,這時卻為了射了雁該如何吃爭吵起來。哥哥說要煮著吃,弟弟說不行,要烤著吃,爭論了半天也不分高下,最後沒辦法,就找了一個過路的老人來評理。老人說:“把雁分成兩半,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不就得了?”兄弟倆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聽從了老人的安排,正要抬頭射雁時,大雁卻早已飛走了。
可見,爭吵實在是一件兩敗俱傷的事,到頭來誰都得不到好處。
由此,我們引申到家庭關係中,爭吵作為一種有傷和氣、影響感情的不良舉動,是每個家庭不願意看到卻又不可避免的。特別是有些夫妻爭吵過度,因吵傷情,繼而反目成仇,甚至分道揚鑣。然而,爭吵又無法杜絕、不可避免,沒有哪一對夫妻一生中沒有吵過架,於是,講究爭吵的藝術,把爭吵變成一場“君子之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爭吵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爭吵,不善於爭吵。適度、理智的爭吵,對於明辨是非,發泄不良情緒,調整心態,促進夫妻和諧是有利的。相反,無原則、無休止地過度爭吵則是有害的。
爭吵其實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我們究竟要掌握哪些爭吵的藝術呢?
學會“製怒”是控製吵架的關鍵一招。當人發怒時,說話會出口傷人,想傳達的意思傳達不出;而聽話的一方的心理防禦機製已經啟動,聽不進任何解釋的話。所以當一方發怒時,其中另一方應該離開現場,直到對方或雙方冷靜下來再談。心理學上對發怒和製怒的研究表明,經曆幾秒至幾十秒的時間間隔後,說出來的話的攻擊性會比馬上破口而出的話要溫和和理性一些,對對方的傷害也會小一些。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一次兩次的吵架引發的裂痕可能會形成吵架的習慣,形成吵架的習慣就是形成一個嚴重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性循環會把兩個人的愛情破壞得體無完膚。
避免吵架還有一個基礎是雙方的坦誠,兩個人的相處,特別是愛人之間的相處,坦誠是第一要素,彼此的坦誠才是雙方信賴的基礎,彼此的坦誠也是雙方產生默契的源泉,因為隻有坦誠,向對方敞開胸懷,才能真正的被對方了解和真正的了解對方。
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你贏了,還是輸了。為什麼?如果你的勝利,使對方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麼樣?你會覺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慚。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而且一個人即使口服,但心裏並不服。
你想別人如何對你,你就要如何對待別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要想生活得幸福,離不開溝通和交流,吵架也是其中的一種方法,但是這架要如何吵,吵到什麼時候恰到好處,或者說是正對火候那可就是學問了。
爭吵是把雙刃劍,弄不好就是兩敗俱傷的結局,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寬和之心麵對世界,不要爭吵,給自己的生活留一份平靜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