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子無爭——爭之忍 不爭才是爭的最高境界
中國的大智者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遍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能參悟和運用這一法則的人如鳳毛麟角。在名利權位麵前,人們常常忘乎所以,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可到頭來,這些爭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個遍體鱗傷、兩手空空,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當然,也有深諳不爭之法並獲得成功者。
三國時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世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華,文名滿天下,很受曹操器重,於是曹操產生了換世子的念頭。
曹丕得知消息後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討教。賈詡一方麵做曹操的工作,一方麵對曹丕麵授機宜。賈詡對曹丕說:“願您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深以為然。
一次曹操親征,曹植又在高聲朗誦自己作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來討父親歡心,並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曹操問他什麼原因,曹丕便哽咽著說:“父王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裏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一言既出,滿朝肅然,都為世子如此仁孝而感動。相反,大家倒覺得曹植隻曉得為自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才能吧。曹操死後,曹丕順理成章的登上了魏國皇帝的寶座。
其實剛開始時,曹丕是極不甘心自己的世子之位被弟弟奪走的,他想拚死一爭,卻又明知自己的才華遠在曹植之下,勝數極微,一時竟束手無策。但他畢竟是個聰明人,經賈詡的點化,腦瓜頓時開竅: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與其爭不贏,不如不爭,我隻需老老實實恪守世子的本分,讓對方一個人盡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後,這場兄弟奪嫡之爭,以不爭者勝而告終。
再講個有關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江南有一個大家族,老爺子年輕時是個風流種,養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兒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這麼大一個家當總得交給一個兒子來管吧。可是,管家的鑰匙隻有一把,兒子卻有一大群,於是,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不亦樂乎。這時,隻有一個兒子老老實實地站在一邊,隻幫老爺子幹事,從不參與爭鬥。爭來鬥去,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把鑰匙交給這群爭吵的兒子中的任何一個,都會管不好。最後,老爺子將鑰匙交給了不爭的那個老實兒子。
名利之鞭不停地抽打人們的脊梁,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無數人都卷了進去。
對此,最聰明的做法是:迅速遠離它!因為,在橫渡激流時,隻有遠離漩渦的人,才會最先登上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