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二十六、尊老敬老——孝之忍 父母身上無對錯
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孝敬父母都能夠做得到,但是如果讓我們堅定地認為父母永遠是正確的,就算父母不對的時候仍要恭敬聽從,恐怕就沒有多少人做得到了。可是,有多少人理解了“父母身上無對錯”這句話是站在“愛”的立場上來看的呢?
讓我們孝順父母,可能很多人都能夠做到,但是要我們在父母不對的時候仍然畢恭畢敬、不違抗父母的命令,乃至絕對服從,相信一般人就很難做到了。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對同一問題的理解會出現差異,父母的生活習慣與我們不同步時,我們會看不順眼,會覺得別扭,會要求父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於是矛盾產生了,代溝也就產生了。這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常常需要麵對的一個難題。
形成代溝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子女與父母的各自成長、生活以及工作背景與環境不同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每個人對待事物的方法不同。許多人習慣用對錯是非來區分事物,給事物下定論,而不習慣以理解的方式來包容差異。他們往往認為世上凡事都有一個是非對錯。因此人們對事物的判斷與選擇也隻能是唯一的。殊不知,這種唯一式的真理觀在自然科學領域或許可以成立,但在具體生活中是根本不成立的,就像一位演員曾經說過: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是一個需要付出愛和收獲愛的地方。
由於個人眼光不同、角度不同,對待同樣事物的結果和效果也會因人而異。科學要求還原事物的真實形象,強調事物自身的客觀性。但人類生活恰恰需要體現人的豐富個性,強調人的自我主觀色彩。因此說在每個人的眼裏,世界都是不同的,意識中的世界也隨著人生閱曆不斷變化。理解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再去麵對生活中的爭論與矛盾時,就會發現解決爭議的關鍵在於,應當學會如何理解別人的想法,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己見。因為生活中的真理並不是唯一的,所謂爭議往往隻是各執己見,最終沒有結果,兩敗俱傷。所以,在家庭中永遠不要爭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因為沒有結果,就算贏了爭論,卻輸了親情,多麼得不償失!
生活中,我們常會和父母意見不一致。孔老夫子認為當我們與父母意見相左時,可以陳述自己的見解,但不要固執己見。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選擇往往是一種多向選擇,每個人都可以有著自己的一種理解方式,所以不必強求。更重要的問題還在於我們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去包容和理解別人。隻有我們真誠地理解了別人,也才會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理解別人的程度將決定著我們自身世界的大小,這也是提高自我修養的必要手段。
就孝順父母而言,意見本身不同不要緊,如何去理解父母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我們理應無條件地去包容和理解他們。理解父母的想法其實比糾正他們的行為更重要。我們大可不必笑話他們如何老套,如何落伍,如何不合時宜。因為將來的某—天,我們也會麵臨如此的境地。我們所需要反思的是我們是否能夠真誠地去理解父母的世界,而不是去強行地改造他們的世界,更何況人生的真理並不是隻有一種選擇。這才是尊敬和孝敬父母的基礎啊!
作為為人之本,孝貫穿於人類生活的始末,而理解與寬容則是盡孝的一貫精神。一個不能理解父母,隻是固執己見的人是難以真正對父母盡孝的。因為他和父母生活在兩個相互隔絕的心靈世界中,這是很尷尬、很悲哀的一件事。而要想真正理解父母還在於善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實現他們的心願。因為,孝的根本就在於愉悅父母,而我們在父母身心愉悅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了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和心靈的滿足。所以孔子講“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所謂孝的意義亦由此得以體現出來。
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家庭中的許多爭吵以及由此帶來的成員之間的冷漠,都是由缺乏相互間的理解和承受、過於固執和自我所造成的,而其最終結果必然是相互傷害。所以孝敬父母一定要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學會理解他們的想法。
父母內心也有許多的害怕和恐懼,他們自己也有太多的需求沒有能夠得到滿足,內心亦可能是處於痛苦之中。他們還要為了生存,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環境而奮鬥,並且可能在孩子麵前故做堅強,默默地承受人生的一切挫折和苦難,卻還在孩子麵前強顏歡笑。
父母是給予你生命的人,是一生都要感恩的人,父母就算有錯也不為過,而我們卻總是強行讓父母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說話方式。父母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順應父母的生活習慣,也是一種愛和寬容。父母年紀大了,有些生活習慣雖然不好,但他們喜歡,做兒女的順應也是對父母的孝敬。反思自己,在這方麵順應得不好,那就是不孝;知道自己錯了,就要堅決的改正。天下父母本無所謂對錯,隻有理解、寬容,才是真正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