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了一個頭之後,我衝著裏麵說了一句,“晚輩張陽有要事需要進入祠堂,若是無意驚擾到各位先人,望海涵”。
我連著磕了三個頭,那句話也連續說了三遍。
完了事又燒了幾張紙,把瀘州老窖拿出來,往地上撒了點,敬各位先人,就算完事了。
收拾好東西,矮個子也在眾位網友強烈的要看祠堂的呼聲下迫不得已的暫時關掉了直播。
祠堂門是木頭的,早就糟了,我隻是稍微使了點勁,門就掉了下來,頓時一股嚴重的潮濕味道撲麵而來,我們三人都忍不住捂住了鼻子。
看來,這地方至少得幾十年沒人來過了。
過了老半天,我們才走了進去,屋裏沒有光線,所以比較暗,但我還是看清了裏麵的樣子。
祠堂不大,地麵是土地,四周都是磚頭砌起來的牆,沒做過任何粉飾,正當間是一個非常大的神龕,這個神龕至少有兩人高,寬度也在五米左右,上麵一層一層的擺滿了牌位。
他們兩個膽子也不大,哆哆嗦嗦地看著屋裏的東西,我心想,就這膽子還玩探險呢?哪涼快哪歇著去吧。
我走近神龕,本來想挨個看看,可發現牌位實在是太多了,根本就無從看起,而且就算我能看得過來,但上麵的我根本就夠不到,於是我就發動他們倆和我一起找族譜。
找了大半天,直到天剛剛擦黑的時候,高個子從門檻上麵的門框上找到了族譜,一共是三本書,還好這是用布料製成的,我估計如果是紙質的話,這麼潮濕的環境再加上這麼多年,恐怕早就破壞了。
不過這三本族譜也夠厚的,裏麵密密麻麻的寫滿了人名,我就坐在地上,用手機手電筒,開始挨個找了起來。
高個子和矮個子實在沒忍住,最終還是打開直播了,這倆人一邊用手機攝像頭對著屋裏的每一個角落,一邊咋咋呼呼的對著手機裏的網友做著介紹。
我也沒時間搭理他們倆,就一點一點的找。
這個族譜年代並不久遠,是從清朝開始的,所以隻有三本而已,這個史姓家族世係表中所記載的祖先一共有三位,再往下就是史姓家族的各個分支。
我發現一個特點,從這三位祖先開始,他們都是木匠,而且還有號,叫做“鳳祥木匠”,這三位祖先也是這一門派的祖師爺,雖然家族事件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從每個人的生前事跡中可以發現,這個木匠手藝每隔一代才會往下傳。
看來看去並沒有發現什麼,而且清朝那會兒的事太遙遠,所以我也就不再看了,直接看第三本。
第三本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也正是這本族譜裏,我發現了一個重大線索,以及一個驚天的重大發現。
先說說重要線索。
史家傳到第十代的時候是1930年,當時史家出了一個人物叫史玉柱,上麵記載著他學藝數載,帶回來一個銀匠的手藝,於是木匠和銀匠這兩門手藝一直傳了下去,在建國時期1950年,史家又出現了一位人物叫史誌國,關於他的記載,是用紅色毛筆標記出來的。先說明一下,史家族譜都是用黑色毛筆記錄的世代宗譜,如果出現紅色毛筆記錄的,都是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