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職場心理學 第一章初入職場者的心理調整(1 / 3)

第四篇職場心理學 第一章初入職場者的心理調整

對於初入職場的新人而言,僅憑出色的專業知識並不一定能勝任工作。工作需要人有激情,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因此,對於他們而言首要之舉便是如何調整心理麵對全新的環境。

步入職場前的心理和角色轉換

就像演員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樣,人處在不同的社會地位,從事不同的社會職業(或中心任務)都要有相應的個人行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因此,社會角色就是個人在社會關係體係中處於特定的社會地位、並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

心理學上的角色轉換理論認為,在新舊角色的轉換過程中,無論是由上級到下級、由領導到子女、由學生到老師、由主人到客人還是由學生到職員,都必然伴隨著新舊角色的衝突和強烈心理不適。

D君今年24歲,是某高校應屆畢業生,由於一直待在學校學習,很少參加社會活動,因而思想還比較單純。上班第一天,在去往公司的公交車上,他坐在靠窗的一張椅子上。一會兒,上來了母女二人,母親30歲左右,小孩大約6~7歲。由於公交很擠,早沒有了座位,D君便禮貌地讓了座。那位母親非常感激,連忙道謝:“謝謝您了,同誌!”又對小孩說道:“敏,快謝謝叔叔!”小孩望著D君說到:“謝謝叔叔!” D君不由得發窘:自己才剛剛畢業,年紀輕輕的,怎麼就成了“叔叔”了,以前人家都叫哥哥的。

下班後,老板請大家吃飯。在餐桌上,大家都熱情地相互應酬,D君卻有些發愣,他感覺自己的心理年齡真的有些小。

D君目前就麵臨一個尷尬的問題:無法適應強烈的角色衝突,對自己由學生變為職員有些發懵,這就需要調節了。其實,角色衝突是普遍存在的。但可以通過角色協調使得角色衝突盡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協調新舊角色衝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學習,即通過觀念培養和技能訓練,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轉換。對於廣大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實習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手段。所謂實習,是指實地學習或在實踐中學習。它不同於“勤工儉學”,它的直接目的不是獲得報酬,而是大、中專院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步入職場的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

實習可以為同學們提供了解和熟悉工作實際的機會。隻有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才可以知道工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自己更適合做什麼、哪些知識是有用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做哪些補充和調整、如何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係等等,這將有助於他們更全麵地認識自己和了解職業,並據此科學地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

還有,實習是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借助實習,學生可以初步完成從理想到現實的心理轉換和從學生到職員的角色轉換。順利的心理轉換可以減輕學生初入職場將要經曆的現實衝擊,完整的角色轉換能為他們將來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實習隻是一個手段,對廣大應屆畢業生來說,更重要的是進行心理調整,在工作中盡快認同自己的角色轉換。

初入職場:樂觀對待第一天

從單純的校園邁入複雜的職場,從象牙塔中的學子蛻變為一個職業人,讓許多麵臨角色轉換的人彷徨不安、不知所措,尤其是不知道該如何麵對職場生涯的第一天。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由一個熟悉的環境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產生的正常心態,並非什麼心理疾病,隻要注意適度調節,就會很快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另外,根據心理學上的理論,初入職場者在職業生涯開始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上班第一天,要隨機應變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學認為,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它主要是獲得了對方的長相、表情、姿態、身材、年齡、服裝等方麵的印象。這種印象雖然是初步的相互了解,但在對人認知中卻起著明顯作用。如果上班伊始就給人留下不良的第一印象,很容易在別人心目中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刻板印象”,從而影響以後的發展。

小潔,女,某外貿公司職員。在第一天上班的時候,她早上6點就起床了,挑選了衣櫃裏最貴最正式的一套職業裝,精神抖擻地出了門。

但是意外很快出現了,人力資源部經理把她領到她所在的外聯部後,就沒再搭理過她,部門裏也沒有一個人抬頭看她一眼。

最後,還是部門經理注意到了她,對她說:“飲水機的水要換了,還有,你能不能幫大家交一下手機費,他們太忙了,你去吧,回來的時候可以給大家買好午飯,就要樓下必勝客的比薩吧。”從辦公室出來,她很失落,覺得自己像個可有可無的人。

小潔對於自己在同事心中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自卑感,這是不利於個人以後發展的。小潔應積極調整心態,快樂活潑,努力在別人眼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有關專家指出,第一天上班,隻要做到下麵4點,就能給企業和同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是主動交流,在同事心目中樹立起容易溝通的印象。二是勤學好問,當然不要太過頻繁。三是衣著得體,拿不準該穿什麼時,就和其他人保持一致。四是少說多聽,對工作有充分了解後再發表看法。

其次是上班第一天,要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心態,學會自己領悟工作中的問題。心理學認為,工作積極主動會給人一種向上的印象,並且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從而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

王明,男,某廣告公司設計部職員。剛開始上班時,他就感覺到對工作積極主動的重要性,所以經常向同事問些問題,“文件在哪裏?”“我們部門有多少人?”但是他發現,有些同事對他的態度特別冷淡,領導也總是說:“你自己琢磨琢磨……”後來他幹脆少說話,多辦事,領導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可這樣似乎也沒有得到領導的關愛。

專家指出,初入職場的人,做事缺乏主動肯定不會被領導青睞,但是過於好問也會惹人煩。企業和學校有很大的不同。在學校,老師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學生可以“纏住”老師不放,但是在公司,很多問題都需要在工作中邊做邊學。職場中,人們總講究一個悟性,就是說,很多事需要自己觀察,自己體會,因為別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總是充當你的老師。

再次是要盡快摒棄“戀舊”心理。張鴻任某企業行政職員。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他成功地應聘了一家公司的經理助理職位。他很珍惜這個機會,對工作很有激情。但時間不長,他發現,他稍稍做出點成績,大家都會用異樣的態度對待他,甚至在背後對他指指戳戳。他現在很灰心,經常懷念在學校的時光,那時大家不會勾心鬥角,也沒有形形色色的眼神。

職場不同於學校,是一個複雜的場所,在這裏有著各種利害關係的衝突。你不行,易受氣甚至被淘汰;你行,有可能遭嫉恨和排斥。這種現象很正常,關鍵是自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為他人的喜怒而刻意改變自己。在困難麵前,更不要產生各種類型“戀舊式”心理,使自己消沉。其實,要想在職場中自立,靠的不僅僅是知識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職場心理素質,在麵對各種煩悶時,能理智地分析作為一個新人應正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