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煦園》之六:總督署內言官道(2 / 2)

“我看是伴君如伴虎,宗敦一的解職看似是因前朝遺臣,而實際上隻沒能按照皇上意思辦事,後來宗氏家族也就從此沒落,隻空留下這一個巷名。”

英和說:“是啊,一朝君子一朝臣,當年和珅是先帝寵臣,權傾朝野,不可一世,到後來卻被當今聖上賜死,落個傾家蕩產,身敗名裂的結局。

“仕途多險惡,你可要小心啊。皇上對科考痼疾早有耳聞,這次派你主試江南,你可要多防小人啊。”秀兒說。

“我知道,科考已有千年曆史,傳承至今,雖不斷完善,但裏麵的弊端已有不少,我還是多看看再說。”英和有點困了,打了個哈欠,“宗老爺會保佑我們的”。

英和等人關燈睡覺了,也算是安靜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早晨,朝霞透過窗戶,射入房間,英和早早地起床,穿好衣服,走出房門,在院子裏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空氣,多日的疲乏早已煙消雲散,真是舒服。英和在院角發現了一塊石碑。

碑額上刻有“嘉言”二字,篆書碑文:盧坦為河南尉,時杜黃裳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與惡人遊,破產,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雖大臣無厚畜,其能積財者,必剝下以致之。如子孫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歸於人。”黃裳驚其言,自是遇加厚。

英和幼時讀過這篇《新唐書》裏的文章,碑文意思是:盧坦在當河南尉的時候,有一天,上司杜黃裳召見盧坦說:“有個大官的兒子不慎交了壞朋友,現在家財敗盡。你去深入調查一下,了解詳情。”盧坦說:“凡是為官清廉,雖位高權重,就不會有豐厚家產;若有家財龐大,必是剝削百姓累積而來。如果子孫能夠守財,那是上天要使不道之家富有,人也沒法;若是不能守財,那是取於人還於人,還有什麼好調查的。”杜黃裳對盧坦的回答覺得非常有新意,從此對盧坦十分器重。

英和還記得,盧坦是唐代洛陽人,曾因為民請求延期繳賦受到處罰而名盛一時。英和俯身看落款,石碑是明代襄城伯李隆,覺得盧坦之言有新意,於正統二年(1437年)所刻。還有些字不是很清晰,英和還想細看。

“大人這麼早就起來啦,有什麼吩咐嗎”差役站在門口,對英和說。

“這是什麼碑啊?”

“這是前朝的嘉言碑,聽人說是宗老爺移至府中堂前,後來有人要移走,又找不到合適地方,就移到了這院角不起眼的地方,大人您能看到,真是了不起啊。”差役在拍馬屁。

“你知道這碑文是什麼意思嗎?”

“小的就知道是貪官破財什麼的”差役繼續說,“上次有位大爺看了這碑十分生氣,還踢了石碑一腳,把腳脖子都踢崴了”

“啊啊,那是踢到他疼處啦。”英和說。

“是,是很疼。”差役不知英和的意思,附和道。

“嘉言碑”記載的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廣為流傳。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對盧坦這番言詞的評價是:雖然隻涉及“酷”、“貪”二字,但議論痛快,別開生麵。盧坦認為當官應廉潔,如果有些官員非法聚斂錢財,讓這樣的家破產,錢財歸於百姓,反倒是好事。李隆是首任南京守備,文武雙全,清慎守法,廉潔自律,在南京為官前後長達十八年,深受人民愛戴。李隆離任時,人們流涕送別,情景感人。後來鄭和以宦官身份同為南京守備,也很清廉。

英和想,宗老爺當年移碑立堂屋前,就是要告誡後人貪民之財必還於民,現在石碑落於這不顯眼的地方,可見有很多人是不想看到這碑的。

才吃過早飯,就有人來拜訪,直到晚上都還有人來,都是當地官員紳士富甲,或為公子鄉試請予關照,或為結交新知,但都是些庸俗之人,英和直喊受不了,門口高掛“回避”牌。第三天,英和對秀兒說:“來人一律回避,送禮一概不收,我到貢院去看看。”說完,英和一人,隻帶了一名隨從,便裝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