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往昔恩仇終難消(2 / 3)

東海龍王敖廣趕忙道:“哪裏,哪裏,兩位太自謙了,所謂名師出高徒,兩位是準提道長的得意弟子,又是蛟王的好友,豈有本事粗淺的道理,定然是在說笑。我們兄弟年歲長了,老朽昏聵,耳目閉塞,居然幾位貴客駕臨東海都不知曉,實在是失禮。如不嫌棄,今夜就在鄙處下榻如何,我們兄弟也好早晚請益。”他見李承乾和孫悟空猶豫,又道:“我兄弟久仰令師大名,隻恨偏居陋海,無緣相識,萬分遺憾。今日兩位高鄰駕臨,真正是蓬篳生輝,四海有幸……對了,”他抬手探入懷中,取出一顆碧綠的明珠來,大如貓眼,晶瑩生輝,細看其中仿佛有水紋蕩漾,“這是避水珠,雖然不是什麼寶貝,但倒也算是希罕,我四海龍宮中也唯有這一顆。隻要佩在身上,江河湖海,任由出入。兩位駕臨鄙地,我忝為主人,未盡地主之誼,就以此物賠罪,望兩位收納。”

孫悟空聽龍王如此說,就要上前去接過來。這些人中,除了龍王和蛟魔王,其他都不是水族,在海中行走,時時都要掐著避水訣,雖然不費什麼力氣,終究是心有旁騖,萬一遇上爭鬥,都無法全力發揮。如果有了這避水珠,自然就免去了這種麻煩。李承乾微微躊躇,心知這避水珠不是凡物,雖然龍王口氣輕描淡寫,其實貴重得緊。若是接了,便是欠了份大大的人情,如今東海有難,就不好不出力相幫。

隻是轉念又想,莫非數定如此?師父指點去處,說要給我和悟空寶物,軒轅劍和定海神針自然是碰不得的,莫非就是應在這避水珠上?暗自掐算,隻是天機精微奧妙,以他的神通,一時哪裏推算得清楚。這麼一猶豫,悟空已經伸手將避水珠抓了過來。

龍王見孫悟空接了避水珠,登時大大舒了口氣,麵色更加恭敬。轉頭命手下蝦兵們就地擺上酒席,請眾人入座。又命人回宮,取了兩副衣甲披掛,都是金絲細縷,鑲嵌明珠,閃爍生輝。龍王雙手托了,送與牛魔王和獼猴王兩人,連稱:“倉促之間,不及準備,實在怠慢。”兩位妖王全不客氣,也都收了。

飲酒間,又有無數奇形怪貌的水族,從四麵八方而來,都聚在這定海神針的周圍,遠遠望著,不敢靠近。敖廣環視一眼,歎息道:“四海氣運能否存續,就在這兩日見分曉,隻怕我等兄弟,苟延殘喘兩千年,終究是躲不過這一劫。”

敖潤笑道:“大哥何必說這等灰心喪氣話。我們龍族深居汪洋,不沾世間半點是非;千年來興雲播雨,護佑黎民,也是薄有功德。天數昭昭,因果循環,氣運自然綿綿,豈能就此斷絕了?雖有劫難,自然避過。”

敖順也道:“四弟所言甚是。我也聽聞佛門有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雲: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我兄弟鎮守四海,頗有恩德,縱有劫難,也不該應在我等身上。”他轉過臉來,對李承乾和悟空陪笑道:“西海毗鄰西牛賀州,久受佛光照耀,小王素來也十分仰慕佛法,常常在宮中誦習。隻恨俗務纏身,職責所在,須臾不能暫離西海,不能拜在門下。兩位是準提道長高足,自然是佛法精湛,如若有暇,可否駕臨西海開壇講經,則西海水族,同感恩德。”

李承乾和孫悟空雖然是準提道人弟子,但隻學神通,不修道德,離“佛法精湛”差了十萬八千裏,真要跑去開壇講經,除了誤人子弟別無其他。這種事情倘若讓他們那些師兄來做,庶幾勉強,他們自己是萬萬不行的,但這些話一時又解釋不清,隻能含糊應了。李承乾心道:“四海龍王也是一方皇者,如今形勢所迫,低聲下氣如此,著實可憐。”又想起大唐皇宮,父親雖然隻是凡人,神通法力也不算如何高明,但以人皇的身份,便足以與天帝平起平坐,分庭抗禮。這固然是托太清教主太上老君的庇佑,更多則還是始祖軒轅黃帝的遺澤,使兒孫不必仰他人鼻息。念及此處,不禁對軒轅黃帝的崇仰之心又多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