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宦官交替專政————東漢的幾次宮廷政變(1 / 3)

外戚宦官交替專政————東漢的幾次宮廷政變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了鞏固皇權,對中央行政機構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加強尚書台的權力,使之直接聽命於皇帝。這樣,丞相之職形同虛設,皇帝的專製權力更加集中了。但是,這種製度的實行,必須以皇帝親政、直接掌握尚書台為前提。一旦皇帝早死,便會帶來政治上的危機。太子年幼即位,年輕的太後臨朝稱製,往往重用其娘家父兄,這就為外戚擅權造成了條件。如果幼年皇帝夭折,擅權的外戚又故意迎立幼小皇帝以圖繼續壟斷大權,而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這樣,就形成了權傾內外的龐大的外戚集團。小皇帝成年後,不甘忍受外戚挾持。為了奪回大權,又常常結納身邊的心腹宦官,於是又演成宦官掌權的局麵。東漢的皇帝大多荒淫腐朽,奢靡的生活使他們往往早死,而宦官身份卑賤,不堪輔政,於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這種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便成為東漢後期政權中的一個突出特點。由此,便演義出一個個血雨腥風的政變故事,東漢王朝也在統治集團頻繁的爭奪中走向崩潰。

誅竇憲宦官得勢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春,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病死,年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漢和帝年幼,無法掌握政權,由他的母親竇太後臨朝聽政。

這竇太後是東漢開國功臣竇融的曾孫女。其母是光武帝的外孫女。她六歲時就擅長書法,因此很早就以才色兼備著稱。漢章帝對他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因此得以專寵後宮。她既任性,嫉妒心又強。當年,馬太後曾為兒子漢章帝娶宋、梁二氏為妃。二妃都生有子嗣,其中馬太後最寵愛的是宋妃之子劉慶;而身為皇後的竇氏無子,便收梁氏之子劉肇為養子。待馬太後去世後,竇氏便伺機謀害宋妃。正好當時宋妃因病想吃兔肉,竇氏便假借此舉為詛咒為名,慫恿漢章帝廢掉劉慶,改立自己的養子劉肇為太子。宋妃被迫自殺。

竇氏對其養子的親生母親也不放過。當她得知劉肇與其母親梁氏娘家的人過從甚密時,就指使竇家的人寫匿名信誣陷梁家謀反。結果,梁氏的父親梁竦死在獄中,梁氏姐妹也因憂憤過度而死亡。

竇太後臨朝聽政,以其兄竇憲為侍中,“內幹機密,出宣誥命”,執掌大權。竇氏兄弟也都分布在要害之地,遂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麵。

竇憲性情僄急,睚眥之怨,莫不報複。他掌權之初,便官報私仇,殺了仇家韓紆之子。都鄉侯劉暢到洛陽哀悼漢章帝之死,受到竇太後幾次召見,甚得歡心。竇憲怕他分占權勢,便派刺客在城門的屯衛將他殺害,還誣陷他的弟弟為凶手。有關部門排除幹擾,終於查出此事的主謀者為竇憲,但竇太後卻將竇憲帶進宮中保護起來。竇憲唯恐被處罪,便主動要求征討匈奴以贖罪。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降漢,北匈奴退居漠北,但仍不斷侵擾漢邊。這一年七月,南匈奴單於上書,請求乘北匈奴內部分爭之機出兵遠征,在朝廷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竇太後為了讓兄弟戴罪立功,便力排眾議,派竇憲遠征匈奴。

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竇憲與征西將軍耿秉等率軍出朔方(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今蒙古西北部),北匈奴單於遁逃,降者二十餘萬。漢軍出塞三千餘裏,竇憲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令中護軍班固(《漢書》的作者),刻石勒功而還。

九月,竇憲以功被拜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自此,“竇氏父子兄弟並居列位,充滿朝廷”,權傾天下。一些有氣節的大臣原想合力抵製,但由於竇太後為其撐腰,竇氏兄弟依然故我,所有抵製都無濟於事。永元三年,反對竇氏兄弟專權甚為堅決的尚書仆射樂恢,在辭職返鄉途中被與竇憲勾結的地方官毒殺,從此朝中大臣無人敢再與竇憲唱反調。

竇憲大權在握,野心急劇膨脹,甚至圖謀帝位。此時,漢和帝已經十四歲,多少聽到一些風聲。他不甘束手就擒,便積極行動起來。因為竇憲黨羽布滿內外,漢和帝根本無法和其他臣子接觸,所以隻好在身邊的宦官身上打主意。經過觀察,他覺得中常侍、鉤盾令(管理皇家池苑的宦官)鄭眾忠實可靠,而且很有計謀,便和他密謀除掉竇憲。他們認為竇憲帶兵在外,怕他據兵作亂,便隱忍不發。永元四年六月,竇憲班師回朝。漢和帝決定發動政變。為研擬政策,他令清河王劉慶(被廢太子)從宮外帶來《漢書·外戚傳》,與鄭眾秘密閱讀。擬好計劃後,庚申這一天,漢和帝親臨北宮,秘密調兵遣將控製京城,將竇憲黨羽一舉收捕。然後,派人收繳竇憲大將軍印綬,迫令其自殺,一舉奪回了政權。鄭眾也因此得以封侯,並升任九卿品級的高官。宦官從此開始得勢。

擁順帝孫程封侯

漢和帝年僅二十七歲便去世了,其子殤帝才出生一百多天,由鄧太後臨朝聽政,她的兄弟鄧騭掌握大權。數月後殤帝去世,鄧太後又迎立漢和帝的侄兒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漢安帝年僅十三歲,大權仍由鄧太後掌握。鄧氏吸取竇氏覆滅的教訓,比較恭謹守法,與宦官鄭眾也能合作共事。但是權力之爭不可調和,等到鄧太後死去,漢安帝親政,鄧氏一門仍遭貶黜,鄧騭等兄弟子侄七人都被迫自殺。

漢安帝親政,其母家耿氏、妻家閻氏等外戚上台執政。他們驕奢橫暴,政治更加腐敗。

閻皇後曾毒死太子劉保的生母李氏。她害怕太子長成之後報複,因此處心積慮,想要廢掉太子。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漢安帝乳母王聖和宦官江京、樊豐等饞殺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太子思念二人,時常歎息。王聖、江京等怕太子日後報複,便和閻後勾結起來,日夜在漢安帝麵前訴說太子過惡。漢安帝生性糊塗,竟然聽信讒言,將太子劉保廢為濟陰王。

次年三月,三十二歲的漢安帝離京南巡,在葉縣(今河南葉縣南)病死。閻皇後和其兄閻顯及宦官江京、樊封等商量:“皇上晏駕途中,濟陰王尚在京師,倘被大臣擁立,我等必為所害。不如密不發喪,快速返京。”於是,他們偽稱皇帝病重,每天照常送飯菜,問起居。一行人晝夜兼程,四天後回到洛陽,當晚發喪。閻後欲久專國政,便迎立幼小的北鄉侯劉懿,以閻顯為車騎將軍,執掌大權。濟陰王劉保年已十歲,聽說父親去世,想入宮哭靈,卻被內侍擋住,不得上殿,隻許在外麵遙望舉哀。可憐劉保有怨無處訴,有口不能言,隻得在外麵放聲悲號,接連幾天不飲不食。內外臣僚見他童年負屈,不能曲盡孝思,無不流淚同情。

閻氏掌權,立即著手肅清異己。他們放逐漢安帝乳母王聖,處死宦官樊封,迫令大將軍耿寶(漢安帝母舅)自殺。於是,閻氏兄弟並處機要,威福自由。

十月,北鄉侯冒寒得病,病情日益加重。中常侍(高級宦官)孫程,以前曾為鄧太後服役,與江京、樊封等不和。他覺得樊封雖死,江京仍然掌權,自己總無出頭之日,便處心積慮尋找機會除掉江京。他見北鄉侯病重,便對濟陰王謁者長興渠說:“濟陰王本係嫡統,並無失德,先帝誤聽讒言,將其廢黜。如果北鄉侯一病不起,正好將濟陰王迎立為君,乘機除掉江京、閻顯,事無不成!”長興渠信以為然,囑其妥善安排。孫程於是聯絡宦官王康、王國等十八人,密謀起事。

江京見北鄉侯病重,私下對閻顯說:“北鄉侯病重,應快些選立嗣君。濟陰王被廢,必然生怨。如今若立他為帝,必有後患。不如早征諸王子弟,從中擇立嗣君。閻顯信以為然。十月二十七日,北鄉侯病死。閻顯替閻後劃策,密不發喪,再征諸王子弟,從中選立嗣君。諸王都在外藩,不能很快來到。孫程決定乘機起事。

十一月二日,孫程等十九人在德陽殿西鍾下相會,議定密謀,截衣起誓。十一月四日夜間,他們手持兵械,闖入章台門。當時,江京、劉安、李閏、陳達等四人正在禁門前值班,見孫程等湧入,立即上前嗬止。孫程等也不答話,,拔刀就刺,江京、劉安、陳達頓成刀下之鬼。李閏見狀,抖成一團。眾人又想把他殺死,被孫程製止。孫程把刀架在李閏的脖子上,厲聲說道:“今日當迎立濟陰王為帝,你若讚成,就不要亂動,否則江京就是你的榜樣!”李閏早已嚇癱了,連忙答應。原來,李閏頗有權術,為宮內宦官所畏服,所以孫程不想殺他。見李閏答應,孫程便將他扶起。大家一起來到德陽殿西鍾下,擁濟陰王即皇帝位,是為漢順帝。孫程等宣布詔命,召集尚書令、尚書仆射等大臣扈從帝駕,登上南宮雲台,孫程等留守禁中,命禁衛軍守衛南宮、北宮諸門。

閻顯當時正在北宮,聽說漢順帝即位,驚惶失措,不知所為。小黃門(宦官)樊登上前獻計,勸他以閻後名義調越騎校尉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率兵守衛朔平門(北宮正門),抵禦孫程等人。馮詩應召來到,閻顯對他說:“濟陰王即位,未經皇太後同意,皇帝璽綬在此,即是明證。你如果為太後效力,討平叛亂,封侯可得。”閻後命人授予馮詩符印,對他說:“能生擒濟陰王,封萬戶侯;抓住李閏,封五千戶侯。”馮詩唯唯聽命,受印即出。閻顯見他帶來的士兵不多,便命樊登與他同行,到左掖門外號召官吏和士兵。誰知馮詩陽奉陰違,一出北宮,突然一刀將樊登殺死,率軍回到自己軍營去了。

閻顯弟衛尉閻景聞訊,急忙從宮中回到衛尉府,召集衛兵數百人,欲進入盛德門。孫程傳漢順帝詔令,命諸尚書收捕閻景。尚書郭鎮正臥病在家,聽到詔命立即躍起,率值宿的羽林軍衝出南宮。他來到閻景軍前,跳下戰車,持符節宣讀詔書。閻景怒喝道:“這詔書從何而來?”一麵說,一麵拔劍向郭鎮刺去。郭鎮眼明手快,早已閃過一旁,拔出佩劍,刺向閻景。閻景中劍,撲出車外,被郭鎮手下軍士活捉。閻景所率軍士見主帥被擒,紛紛潰散逃走。閻景被押往獄中。因傷勢過重,當夜即死。

第二天早晨,漢順帝派使者入宮,從閻後處奪得皇帝印綬。接著,漢順帝駕臨南宮嘉德殿,派侍禦史手持符節逮捕閻顯兄弟,全部殺死,家屬皆遷徙遠方。同時,將閻後遷居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