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奪位(1 / 3)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奪位

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共有二十二個兒子,其中正妻竇氏所生嫡子四人,即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李元霸早夭,其餘三人在李淵建唐過程中都立有功勞。當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李建成是左軍統帥,李世民是右軍統帥,李元吉是中軍統帥,留守太原。

李淵稱帝的當年便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又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這裏麵本來就有早定名分,以免兄弟相爭的意思。但是,李淵稱帝的時候,天下還遠遠談不上穩定。不僅群雄逐鹿,連年廝殺,而且皇帝就有好幾個,李淵隻是其中之一。盡管他占據長安,有居高臨下的優勢,但實力也不見得最強。李唐得以逐一消滅群雄,統一天下,李世民當推首功。

李世民在開國後的幾年裏,不僅建立了功勳,樹立了威望,更重要的是,他大大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他網羅了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等著名將領,又廣泛結交名士,比如房玄鈴、杜如晦等著名的十八學士,都成了他的謀士。所以,他的勢力無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後,也打過一些勝仗,雖然沒有李世民那樣雄厚的實力,但是,他有太子這個合法的身分,使得一大批皇親國戚聚集在他的周圍;他長期留守關中,在京城長安一帶有堅固的基礎,甚至宮廷的守軍都在他的控製之下。他還把齊王李元吉拉攏過去。總的說來,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武德七年(624年),雙方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和公開化的程度。李建成預感到危機日益嚴重,兄弟仇殺不可避免,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積極擴充東宮實力,以防不測。他私自招募四方驍勇之士二千人,充為東宮衛士,號稱長林兵;又派心腹可達誌赴幽州(今北京市附近)招募突厥騎兵三百餘人,納入東宮諸坊。李淵得知後,為控製事態,將可達誌貶往外地,痛斥李建成一頓了事。李建成仍不死心,又暗令心腹楊文幹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募兵,秘送東宮。

這年六月,天氣漸熱。李淵率領文武官員前往仁智宮(今陝西宜君縣境內)避暑,令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隨同前往。李建成認為有機可乘,遂與李元吉定計,謀害李世民。他派東宮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送信給楊文幹,令其於慶州發動兵變,搞裏應外合。

爾朱煥、橋公山深感此事非同小可,弄不好會自毀三族,於是中途反悔,直奔仁智宮告密。.

李淵聞訊大怒,下令將李建成扣留起來,又令司農卿宇文穎去慶州召楊文幹來見。不料宇文穎與楊文幹素有深交,到慶州後即以實情相告。楊文幹頓知死罪已成,遂起兵造反。李淵隻得派李世民率錢九龍、楊師道等將前往慶州平叛。盛怒之下,李淵第一次向李世民說出有關廢立的氣話:楊文幹造反的事與建成有關,恐怕響應他的人不會少,所以才派你出征。回來後,便立你為太子。我不會像隋文帝那樣,令骨肉相殘。我想封建成為蜀王,讓他入川。蜀兵脆弱,他日後倘若能夠聽從你的話,你就要保全他。如若不然,你收取他也比較容易。聽完這番話,李世民心中不勝歡喜,多少年來的政治宿願。終於從父親嘴裏說出來了。他急切地等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懷著激動的心情,率兵前去平叛。大軍一到慶州,叛軍頃刻瓦解。楊文幹為部下所殺,傳首京師。

李世民走後,李建成的心腹們感到如果李建成垮台,勢必牽扯到自己。於是,李元吉通過同情李建成的嬪妃向李淵求情,又重賄中書令封德彝勸說李淵。在嬪妃和重臣的周旋下,李淵改變了主意,又派遣李建成返回長安居守,廢立之事遂告作罷。

仁智宮事件以後,李淵不能不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加以審慎地處理。他看得出,如果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穩操政柄,妥善解決兄弟之間的權力之爭,朝廷必將大亂,手足之間也會生成株殺之禍。他決定必須支持一方,穩住另一方,使雙方都有所收斂,緩和鬥爭的尖銳程度。他權衡再三,覺得還是站在李建成一邊,更有利於政局的穩定。這是由於:第一,李建成是長子,且已立為太子,天下臣民家喻戶曉,站在李建成一邊,既符合傳統,也有利於現實;第二,站在李建成一邊,可以使其由弱變強,增加其與李世民抗衡的政治力量,遏製李世民居功自傲的氣焰;第三,站在李建成一邊,不用改立皇儲,擁嫡派的文武大臣不會受到政治上的衝擊,可以保持大局的穩定。

李淵的決心下定以後,對幾個兒子的態度更加明朗化了。他一方麵對諸子宣傳孝悌之道,以史為鑒,希望兄弟間化幹戈為玉帛;另一方麵,仍然重用李世民,重大的政令和軍事行動都聽取他的意見;他對太子李建成也十分關注,注意其政治動向。同時,他還想利用齊王李元吉這張牌,來平衡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關係,希望李元吉和李世民緩和關係。但是,李元吉認定李世民不會甘居人下,他與李建成的仇恨由來已久,不可能重歸於好;況且,李元吉也有奪宗之心。因此,李元吉采取消極的不合作的態度,這使李淵更加為難。

七月裏的一天,李淵為了緩和三兄弟之間的矛盾,帶著他們到長安城南打獵,並讓他們馳射角勝。李建成故意讓李世民騎他的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李世民剛騎上馬,馬就狂蹦亂跳起來。李世民急忙跳下,再騎上去。誰知剛一上去,馬又蹦跳起來。這樣反複了三次,李世民才製服了這匹烈馬。他騎在馬上,對旁邊的人說:“有人想用這匹馬害死我,豈不知死生有命,怎麼害得了呢?”李建成聽了,便抓住李世民所說的“死生有命”大做文章,通過嬪妃們向李淵告狀:“秦王太狂妄了,他說天命在他身上,一定要坐天下的人,不會輕易死掉!”李淵大怒,立即召見李世民,責備他說:“天子自有天命,不是你耍點手段就能當得上的!我還沒死,你為什麼這樣心急呢!”李世民再三解釋,李淵就是不聽,拍著桌子大發脾氣。正在鬧著,外麵送來情報,說突厥又入寇北邊。李淵要靠李世民打仗,隻得草草了結此事。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一天夜裏,李建成請李世民赴東宮飲宴,暗中放了慢性毒藥。李世民宴罷回到秦王府,嘔吐腹瀉不止,最後竟吐出血來。多虧他平日能禮賢下士,門內聚有名醫,經多方搶救,終於脫險。這一次大難不死,李世民提高了警惕,與李建成對著幹了。

李世民為了在爭權鬥爭中萬無一失,派心腹溫大雅去鎮守洛陽,並用大量金帛作為賄賂費用,令心腹張亮去交結山東豪傑,以俟長安事變一旦失手好有後路可退。李元吉得知此事,便告發張亮圖謀不軌。於是,李淵下令將張亮下獄,但張亮死不認帳,李淵隻好又將其無罪釋放。

在兄弟之間矛盾日深的情況下,李淵為了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對李世民說:“首建大謀,削平海內,都是你的功勞。因此,我打算立你為嗣,但你執意推辭。況且建成年齡居長,又為嗣已久,沒有什麼大的過錯,我實在不忍廢棄他。據我觀察。你們兄弟之間已很難相容,如果都在京城,必然爭鬥不已。我想讓你出鎮洛陽,主持東部政務,並準許你建天子旌旗,像漢朝梁孝王那樣。”

李世民深知此舉是父皇對自己的寬容,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企圖的偵測。而且,他也知道,一旦離開長安這個政治中心,自己就很難達到奪取太子地位的目的。於是,他就以不願離開父親、願在膝下盡孝為由推辭。但是,李淵還是執意要他離開長安去洛陽。他安慰李世民說:“天下一家,東、西兩都相距不遠。我想念你的時候,就去洛陽看望你。你用不著為此悲傷。”

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這個消息以後,認為如果讓李世民去洛陽,擁有土地和甲兵,就很難控製他了。而把他留在長安,隻不過是一介匹夫,取之甚易。於是,就在李世民將去洛陽赴任的前夕,他們指使數人秘密上書言事,誣告說:“秦王左右聽說要去洛陽,個個手舞足蹈,高興異常,看樣子秦王再也不會回到長安了。”又令心腹密勸李淵,詳其利害。在這種情況下,李淵又改變了主意,不再讓李世民出鎮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