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華人首富”李嘉誠——商界超人的絕代計謀 1.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會吃苦
◎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那份悲傷
自古英雄多磨難。今天功成名就、大富大貴的李嘉誠,也是從苦難中熬過來的。回過頭來看,早期的困苦不正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砥礪嗎?
15歲那年,李嘉誠遭受了人生的第一場劫難——父親不幸去世,為了承擔起撫養母親和弟妹的責任,他不得不忍痛中止學業,找一份工作來換取一家人的生活開支。
當然,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求職的艱辛,並沒有嚇倒李嘉誠,反而使他很早就以成人的理性審視這個社會,並從中學些生存的本領。如果人生注定要多幾分苦難,那麼李嘉誠難能可貴的是,學會了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悲傷,並克服一切困難,直到成功。
在那段難忘的日子裏,李嘉誠靠一雙腳行遍香港,卻屢屢碰壁。雙腳跑得又腫又疼,又得忍受別人的白眼冷語,太多的辛苦和委屈隻有自己心裏最清楚。回首往事,李嘉誠這樣描繪自己少年時的心態:“抗日戰爭爆發後,我隨父來到香港,舉目看到的都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就感到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因此在我的心裏產生很多感想,就這樣,童年時五彩繽份的夢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但是,麵對童年這樣的生活,李嘉誠還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在“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舅父讓到他到中南鍾表公司上班。但讓母親和舅父想不到的是,李嘉誠顯露了自己個性倔強的一麵:“我不進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商業社會是冷酷無情的,但它又是現實而理智的,這使得李嘉誠意識到,必須丟掉幻想,奮發圖強,依靠自己的力量打開一片天地。就這樣,一個懵懂少年邁開了商海征途中的堅毅的第一步。
◎不僅能吃苦,而且會吃苦
1946年,李嘉誠開始在一間小五金廠做推銷員。與別人不同,他做推銷總是用腦子,每次行動都獨具心思。
當時,眾多的推銷員隻著眼於賣日雜貨的店鋪,而他直接向酒樓旅館進行直銷業務,每次要貨就達100隻。另一方麵,他向中下層居民區的老太太推銷,賣一隻卻等於賣了一大批;因為,老太太都是他的義務推銷員。結果,五金廠生意興旺。
不久,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李嘉誠又到一間小工廠——塑膠褲帶製造公司做推銷員。他充分利用當茶樓跑堂時的腳步功和察言觀色的本領,以及富有針對性的說服方法,讓推銷業績遠遠超越了同事。一年後,他的銷售額相當於第二名的7倍,結果自然被提拔為業務經理,那一年他剛剛18歲。
尚未成年的李嘉誠,在推銷上可謂奇招迭出,爐火純青。比如,一家新旅館開張,李嘉誠的同事在旅館老板處碰了一鼻子灰,可是他卻冷靜觀察,多角度思考,最後采用迂回包抄策略,從老板兒子身上打開了缺口。
後來,由於鐵桶在與塑膠桶的遭遇戰中落敗,李嘉誠看準塑膠業必將勃興,毅然投身塑膠行業。在這裏,他照樣做得風生水起,顯露了出色的商業才華。
李嘉誠主張,推銷產品的同時,更要注意推銷自己,強調推銷員自身的包裝。更為可貴的是,李嘉誠在做生意時,有意識去結交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