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娛樂教父”邵逸夫——百年傳奇打造“東方好萊塢” 2.我拍片不為得獎,為賺錢
◎縝密的市場分析
1895年,電影在歐洲和美國幾乎同時誕生。在中國,電影首先選擇了上海這塊相對肥沃的土壤生根發芽。而正是這個時期,“邵氏兄弟”的前身“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上海在電影業上的統治地位一直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
邵逸夫認為,電影事業是一個離不開資本經濟的產業。它的發展壯大必須是在一個穩定的、自由的、有潛力的地方進行。而這個地方便是香港。環視中國大陸周邊,台灣雖然同樣也是個人口眾多,經濟也比較發達的地方,但由於長期受到日本殘酷的殖民統治和國民黨的一黨專製,電影事業要想得到自由發展是難上加難。於是1957年,邵逸夫選擇在香港成立邵氏電影公司。
根據分析,邵逸夫得出結論,中國在海外的僑民數量已經是世界少見的,而由於東南亞離中國大陸最近,那裏的僑胞數量最多最集中。那裏地大人多,然而由於當地的經濟政治原因,它的電影市場十分封閉。除了新加坡有幾家像樣子的電影院外,其他地方的人民一年能看到一部電影已經是十分奢侈的了。
與此相反,香港雖然經濟發達,但由於受到地區麵積和人口的限製,並且眾多的電影公司為了自己的微薄的利潤相互廝殺。想到剛剛成立的邵氏公司實力不夠雄厚,在香港市場占有率不高,因此邵逸夫把放映市場放在了東南亞。新加坡建造的邵氏影城便是邵氏在東南亞的大本營。這裏的發行放映和香港的製片活動相互支持,邵氏的很多電影在這裏受到眾多的華僑的熱烈歡迎,高額的票房便不在話下。
商業上的成功,一定要有精準的市場判斷為基礎。當事人對整個行業與市場的理解和分析,必須有前瞻性,才能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方向對路,這種投資才會有較高的收益。邵逸夫從小接觸電影,對這個行業形成了獨到的認識,這為他在香港、東南亞市場大有作為贏得了先機。
◎高跟鞋的比喻
邵逸夫從不避諱自己對於賺錢的需要:“我拍片不是為了得獎,是要賺錢的”。他曾將自己的經營之道比作女士選擇高跟鞋,一會兒粗跟,一會兒細跟,美與醜的取舍隻在於是否合時宜。
為此,邵逸夫適時的開創了商業電視台黃金模式:一是仿效西方管理製度,建立一條龍機製;二是創辦無線藝人班。一條龍機製開創了TVB電視劇的核心競爭力:從資金注入、編劇、演員,再到拍攝至播放一手包辦,然後把音像製品的版權銷售給海外。自給自足的自拍劇機製逐漸成熟並發揮功效。但藝人必須忍受低工資和長期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