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娛樂教父”邵逸夫——百年傳奇打造“東方好萊塢” 6.“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創立無限藝人班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才的流動在市場中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優秀人才的流失,都不是什麼好事。
在邵氏創立的TVB,超低的收入使得許多一線藝員不斷流失。於是,邵逸夫創新性的辦起無線藝人班、歌手大賽、選美比賽。這樣超前的對於人的商業開發,使得明星資源、音樂資源、選秀資源整合進入TVB商業電視。
一位資深人士分析,“藝人班的模式使得無線並不依附於某一個藝人,相反對於藝人的離去從不刻意挽留”。在無線電視,80%的藝員都是出自藝人班,藝人基本處於同一水平,走一個,馬上就能有另一個頂上。
結果,藝人班滿足了TVB迅速發展的人才需要,整個公司迎來了黃金發展期。這些藝員中不乏巨星,包括梁朝偉、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而幕後的操控者,就是邵逸夫。
“TVB的成功符合商業電視台的資源開發,這種對人的壟斷很長時間是其成功的保障。一次性投入低成本,卻產生複合型的係列收益。但這些多少是時代賦予的。TVB的成長恰逢香港娛樂和電視的黃金時期。”
邵逸夫看透了TVB“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一特點,幹脆專門培養優秀人才,為自己的子公司供血。即使優秀人才離開,也不用擔心,新陳代謝反而能讓TVB不斷有新麵孔出現,顯得更有朝氣與活力。這,恰恰是邵逸夫的高明之處。
◎堅守資源模式
1950年代的邵逸夫,就是邵氏影業的化身。這家電影公司在管理上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其核心就是邵逸夫。當他的陣地轉移到TVB,這個掌舵人的管理風格也開始變得含蓄。
資深演員廖啟智回憶說:“各種層次的人員都在場,六叔的說話方式是有彈性的,同時也很有針對性。他敘述問題的態度很寬容,但認真聽的話,你就知道他是有意向的,能聽出他話語中有決定的意思。”
由於年輕時就進入電影工業,邵逸夫精通西方的電影製片體製——這包括與編輯、導演簽訂優先合同,雇傭合約演員,以及炒作明星私生活等等。其手段之老練,非同一般。
今天,TVB有近1000個合約藝人。而地球上沒有哪家大型電視台,像TVB那樣至今仍“頑固”地保留“一條龍”模式的資源製度。隻要你的項目計劃能在TVB高層通過,TVB能提供一切你需要的電視製作資源。邵逸夫就是這一切的收集與掌控者。
如此大手筆與長期的影視歌資源積累,邵逸夫在香港可謂無人能出其右。徐小明曾是挑戰邵逸夫的人,他在1990年代末替ATV(亞洲電視)引入《還珠格格》,令習慣了強勢的TVB一度陣腳大亂。不過,徐小明私下卻把邵逸夫奉為偶像,甚至每到春節時,都會到邵氏公司專程給邵逸夫夫婦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