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娛樂教父”邵逸夫——百年傳奇打造“東方好萊塢” 8.奮鬥一生才能收獲一生
從基層做起,涉足電影工業的各個環節,最後升任到大老板的位置,這就是邵逸夫奮鬥的曆程。無論是剛加入這個行業,還是日後風光無限,邵逸夫都沒有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始終拚搏、進取。
邵逸夫說,自己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看電影就是他的娛樂與工作,也是他拿來教育員工的一種手段。在邵氏公司,有大小兩個試片室,大的猶如電影院,是工作人員進修,偷師的場所。有時候邵逸夫會和員工們一起看,看過後,他會考問員工,或是一起學習、一起檢討。邵氏員工的素質便由此高於其他的電影公司員工。
在20世紀的前半葉,歐美的電影工業的塔尖上,電影寡頭們通過形形色色的合約雇傭了大量的內部演員、導演和編劇,以及幾乎一切與電影製作和放映有關的人力與物力資源,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在電影事業中獲得成功的邵逸夫,也把這些手法引入到電視圈。1980年代初,邵逸夫將昔日旗下的電影明星都網羅到無線(TVB前身),於是無線旗下第一批活躍在電視上的藝員,就是一些粵語片演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鄭少秋和沈殿霞。
現在TVB的製作方式與當年的邵氏影業沒有兩樣:有自己的studio(工作室),把藝員、導演、工作人員都簽下來,有自己的製作廠房和發行,為員工們提供宿舍。
TVB製作資源部總監樂易玲認為,這種模式能夠保證“夢工場”的產量、品質和成本控製,也有利於控製競爭帶來的風險。
“一方麵,這樣的運作模式需要龐大的資金,你要很小心做到收支平衡才能維持;另一方麵,一旦收視率受到威脅,你要搶拍新戲對戰,到時明星演員、導演們沒有檔期怎麼辦?我們要儲存足夠的導演、編劇、監製、演員去應付。”
而當競爭對手形成強大威勢的時候,邵逸夫坐鎮後方,指揮若定,調集各種資源頻頻發力,最終把對手擊敗。誰能想到,這是一位老者在幕後謀劃的結果?
1980年代初,麗的電視(ATV前身)著名劇集,人文關懷味十足的《大地恩情》在黃金時段占據了收視率半壁江山。為了扭轉局麵,邵逸夫先是腰斬同時段的無線劇集,又迅速拉來汪明荃和謝賢合拍《千王之王》,結果這部關於賭博江湖、恩怨情仇的電視劇最終戰勝了《大地恩情》。
1990年代末,TVB迎來了有生以來最“黑暗”的時期。當時,ATV削減了邵逸夫那種資源儲備、自產節目的製作方式,向外來片源下手。結果,一部非自產的《還珠格格》,令TVB(無線)在黃金時段收視率首次被打敗。
為了度過危機,TVB一邊調動王牌綜藝節目應對,一邊又調動100多名明星陣容拍攝《創世紀》,競爭者ATV卻持續無力,既無明星也無出色故事繼續推出,最終在風光數月後,收視率重新跌倒了10點以下。
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到一個超過百歲的世紀老人,邵逸夫奮鬥了一生,把邵氏公司打造成一個百年老店。其中的艱辛、挑戰,恐怕隻有當事人最清楚。尤其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先於自己而去,看著一批批新人成長起來,心中那份孤寂,又有誰能夠體察呢?所以,他唯有以奮鬥,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創富經】榮耀來源於不懈的奮鬥
早先,邵氏的當家導演張徹曾說過:“邵逸夫的勤奮、毅力、認真,非一般人可比。他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6小時,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點上班,上班時交代各主管的工作他都是預先寫在條子上,每人一張,親自交給。到了公司第一件事情便是看各位導演前一天的拍好的毛片。每個月要開拍的新片的劇本、故事,他都要親自審閱,自己忙得顧不上看時,由導演或看劇本的人向他報告,最後他來裁決。”
人生不是鋪滿玫瑰花的途徑,每天都是奮鬥。每個人的人生過程,是繼續不斷在奮鬥的,人生的目的是爭取勝利與光榮。人自呱呱墜地以至衰老,無時無刻不是在奮鬥狀態中。你想做一個正人,或紅人,名人,偉人。須拿出你全副的精神,與社會奮鬥,為事業奮鬥打出一條血路來。等到奪取據點,腳跟站穩,然後運用你的地位,權力,經濟,手腕各種力量。發展你的抱負,發揮你的才能,日積月累,由小而大,而須時時保持繼續不斷的,精益求精的,實是求是的加以改良,充實,擴展以成就輝煌。
有這樣一句話:“要造就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也許隻需要數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個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則需要用一生的時間。”邵逸夫一生的成功經曆正說明了這一點。一個商人要想成功沒有捷徑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奮鬥一生才能收獲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