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世界船王”包玉剛——“海龍王”鏖戰香江 1.“行船跑馬三分險”
◎與海結緣
諸多的華人企業家中,從事海運的可謂少之又少,畢竟中國不是海的國度,在陸地上生長出來的人,喜歡土地那種厚實、安穩的感覺,提到大海,第一個感覺就是波詭雲譎,難以捉摸,本來商海就更變化莫測了,更何況是海上商戰,其中的變數誰也無法預料,有“人和”已經難能可貴,更何況還得看老天的臉色,可是竟真的有這樣的冒險家、這樣的成功者,而他就是舉世聞名的華人船王——包玉剛!
1918年,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是一個商人,常年在漢口經商,他給剛剛出生的次子取名“起然”,表字“玉剛”。“起”字是包家的輩號,有“永不停頓”之意,“然”字通“燃”,表示火在燃燒,寓意小家夥像一團火那樣越燒越旺,“玉剛”則寓意孩子長大成人後潔身自愛,剛直不阿。
包兆龍盡管事務繁忙,但卻對子女非常嚴格。由於家庭還算富裕,他決定讓子女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商幫——寧波幫。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但自從跟其父到鎮海後,他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似乎廣闊的大海裏寄托了他一生的夢想。
◎看到背後的機會
13歲那年,父親送包玉剛到上海求學。到上海不久包玉剛就一頭紮進吳淞船舶學校學起了船舶。抗戰爆發後,又輾轉到了重慶。在這裏,包玉剛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進大學深造,而是自做主張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裏積累的經驗,在7年短短的時間裏,包玉剛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後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麵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
1949年3月,已在上海市銀行任副總經理的包玉剛,向時任上海市長的吳國楨請辭,攜妻女來到香港。此前,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已於1948年下半年賣掉了民豐造紙廠,偕同家人先期從上海來到香港。
正是這次香港之行,包玉剛迎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
初到香港,家人團聚,包玉剛心中十分喜悅,但很快便有“一種被流放的感覺”,因為發現“已沒有機會回去了”。行走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包玉剛不得不從長計議。他曾想到過自己擅長的“銀行業”,但香港銀行業早已被彙豐、渣打和大通三大英資銀行壟斷,中國人很難邁進大門。
以後幹什麼呢?包兆龍傾向經營房地產,他是個老式的商人,相信“無地不富”是真理。可包玉剛卻以自己的眼光,認為當時香港房地產業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資,去炒地皮,萬一被人吃掉了,就什麼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