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辛定北,字複中(1 / 3)

大宋寶佑五年,這不就是公元1257年嗎,眼看著已經入秋,蒙古侵宋戰爭應該又一次拉開帷幕了。林衛國腦袋哄的一下,血氣上湧。其實早在看見蒙古軍兵時林衛國就大概猜到了此時應該是宋元之交,沒想到竟然真的來到了南宋。此地位於通明縣,再往北可就是金州(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安康市),現今已被蒙古占領。再有一年蒙哥汗就該率領十萬鐵騎殺入蜀中,到時蜀中將無一寸土地不染血。山城防禦體係將麵臨巨大考驗,最終也隻有寥寥數城得以幸存。幸賴釣魚城守將王堅遏止住了蒙哥的野心,並將其擊斃在釣魚城下。南宋朝廷才換得喘息之機,得以苟且二十載。林衛國腦海裏回憶著史書上冰冷的記載。

“兄台,無礙吧?”看到林衛國神色反複變化,青衣少年不解的問道。

“沒事,我觀少兄身手不凡,不知可是左近山寨守將?”林衛國道。

“目前還不是,不過很快就是了。”青衣少年笑道。

“此話怎講?”林衛國奇怪道。

“我正欲前往得漢城投軍,到時想必也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兵士。”青衣少年有些憧憬的說道。

“哦?少兄豪氣!在下佩服。”林衛國心不在焉的說道,心想得漢城身為“四川八柱”之一,城防堅固,可惜也就是明年在蒙古軍兵猛攻之下外無援兵,寡不敵眾,終於堅守了24天之後被攻破,全城軍民無一幸免。可敬!可歎!

“不敢當,不敢當,倒是兄台一手箭法神乎其神,可也是打算投軍?”青衣少年擺手道。

“唉!說來話長,在下自幼便跟隨師父在深山中修行。近日,師父說在下已學成,便將在下帶到一個山穀中就翩然而去。我剛從山穀出來便遇到這檔子事,至於何去何從,倒還未及細想。”林衛國回過神來,麵色不改的編著謊言,這也是無奈之舉,他總不能說他來自於七百多年以後吧。

“但不知令師是哪位真人?”青衣少年好奇道。

“我想少兄可能是誤會了,家師並非道家,當然也非佛門和儒士。我們這一門名喚自然科學門,傳到我這一代已不複往昔盛況,隻餘下我和師父兩人在深山中為伴。”林衛國信口胡謅道。

“自然科學門?請恕在下才疏學淺,此前未曾聽聞,不過觀兄台行止想必貴派也是極為不凡”青衣少年拱手施禮道。

林衛國心想這個門派是我胡編亂造的,你要是聽過才是怪事。當下急忙說道:“我們這一門很少在世間行走,少兄不知也是情理之中,切勿自責。”林衛國道。

為避免青衣少年無休止的追問露出馬腳,林衛國接著又道:“你我敘談一番,少兄大誌在下實在佩服,有心結交,但不知少兄高姓大名?”林衛國斟詞酌句的說道。

“在下辛定北,字複中”好在青衣少年也沒有再糾結林衛國的門派。

“辛?可是辛棄......幼安公的辛?”林衛國有些唐突的問道。

“幼安正是先祖,先祖一生夢想光複中原,臨去時仍大喊殺賊。子孫不肖,倒是蹉跎了百年光陰。”青衣少年的神色中流露出一絲緬懷。

“在下實在不忍先祖泉下不安,自幼時便熟讀兵法,強煉身體。以期能報國殺敵。”青衣少年又道。

“令祖之行實是我輩楷模,少兄之誌亦是讓人折服。”林衛國認真拱手道。

“唉!後輩兒孫不爭氣呀。先祖一生數次征戰所求者無非是北定中原,在下幼時讀先祖所留詩篇激動的徹夜難免,渾身顫抖,便立誌效法先祖北據胡虜。安葬父母後更名為定北,取字複中,誓要光複我漢家江山,即使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辛定北情緒略帶激動的說道。

“好誌向!”林衛國讚歎道。

“不知兄台可願與我一同參軍?以兄台箭法定能殺賊無算。”辛定北繼續邀請道。

“少兄可否聽我一言?”林衛國暗歎一聲怪不得史書上沒有這少年的記載,得漢城明年就會城破,這少年想必隻會作為路人甲戰死在得漢城中。可惜了大好才華,林衛國有點不忍心的道。

“兄台旦說無妨。”辛定北道。